22.09.15笔记——勝爲士
(2022-09-16 00:16:16)
标签:
杂谈人生思考信仰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九月十五日、來復四
〖記事〗今日,忙。失意。
〖探究〗
一、(補在一字後)本方案既規定「一」或「乙」用為冠詞,又規定數字之「一」「二」「三」用為數標記,則一般的複合構詞用底語素,正可寫為「弌」「弍」「弎」,以示區別,例如:「一個」「一種」「統弌」「唯弌」「手戴金戒指一」。
一、(補在用字處)原主張用「旳」字處,改為「墑」字,用如「目墑」「標墑」。
一、(補在規範字處)「才」是名詞,副詞用「纔」;「個」為名詞、形容詞、代詞,「箇」為助詞;「布」為名詞,「佈」為動詞;擬聲詞不用「鼕」而用「咚」。
〖隨感〗
一、「經」之倫理,係來自「天理」之倒灌。此倒灌為「離中之合」,即道成肉身之精神底表現。故追溯其根源,乃在於「有极」之神源,而非自人來。蓋人底生活係染汙的,並人性自身亦係染汙的。生活染汙,故對真理之認識非現成的;人性染汙,則舊的習性藉禽獸與猿人二部而保存,並遮蔽神道。既待成,又遮蔽,寔時若說由天理而倫理,便係一謊言,是人底虛統。虛統不能外染汙而存在,故所謂「經」者,實無不是「權」。染汙,正是「渾弌」。對治染汙,就是「以離剋渾」。(以離剋渾)
一、唯其「經」與「權」具差異,故能引申出與不同的情境相適應的規則。但儒家底「經」既是假的,亦即以人為經則無經,乃唯有求真,乃能明確「經」之非「權」。須知,「經」自「離」來,「渾」則無「經」,無經則所言行者無不是「權」,便無倫理道德矣。不寧唯寔,此種無倫理之倫理,乃深刻地與倫理的實踐相連繫,亦即自然地要表現到待人接物上。故前言「汙衊了環境」「敗壞了理性」者,乃必更加「劣化了環境」「蔑視了理性」而後已。並由虛統底舊生命,將世界澈底地虛境化,斯乃儒家底「知行合一」。其學能變化氣質,令之更劣;獨不能變化人性,俾提吊向上。故唯有認真理唯弌,脫虛向實,超越染汙而求之,乃有真經之真倫理。「真」上透為「神」,係理必的洞見,以超越為特徵。然若就勢必說,染汙之中亦有真,而虛統之中亦有實事,寔以零星的道德的表現,各文化皆有之,案不過節制與正義而已。節制,對治人性底染汙;正義,對治生活底染汙。但不得超越,終是在「權」中裝樣子,不脫虛妄,自義自利。應知超越者乃真道德,而真道德反不標節制與正義,而高揭信·望·愛!(超越者乃真道德)
一、作「傳統」想,有兩種情形。其一是「道統之傳統」,就是一般所認識底,即文化生命自身在不同時代環境有所發展,復藉由活生生的人自覺地傳承它、維護它,從而歷史地形成了一統緒,由古人傳到今人,附帶有一種感情在,並終影響及整個主流社會,在歷史與現實中都標記其標記、建構其建構。其二是「學統之傳統」,學統本是科學系統,科學的研究外於感情與習慣,視材料為客觀的,但客觀的材料之間卻不妨有其關聯性,比如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現在,其演變是有跡可循底,漢語音系同理,在時間維度上底連續,有古代的成分,亦經人手完成,故似有一統緒,然而此種統緒不是從文化生命出來底,而是研究偖脫離文化,作假說演繹而考證出來底,至於感情則存在於研究偖個人心中,是主觀的,並相對社會而言是另類的。兩者涇渭分明!故若以「道統之傳統」為傳統,則「學統之傳統」其實是假傳統,亦即誤把材料間之關聯性當作了文化底生命,其實它只就形式說,不就生命說。何況兩者底關係並不必然,甚至不密切,若強謂有關係,則大抵是前者認為後者不配罷勒。若後者強要往前者上貼,則必滑天下之大稽,一句話:「你也配端臭架子嗎?你罵底又是誰呢?」(學統之傳統非傳統)
前一篇:22.09.14笔记——勝爲士
后一篇:22.09.16笔记——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