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6.03笔记——勝爲士
(2022-06-04 00:55:30)
标签:
思考信仰哲学真理宗教 |
分类: 读书笔记 |
六月三日、来复五
〖记事〗今日,空虚。
〖读书〗读《敬虔与圣洁生活之严肃呼召》。
〖随感〗
一、「有律有界」之新生活,不是儒家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律」是普遍而不废的,须由三必学统认识之,不独为人群底道德礼俗。「界」指权界,即是自由,基于个我底存在,不仅是自由意志。故「有律有界」是合显,儒家只是直显。(有律有界)
一、有品位则自然愿意。此品位为圣灵所造成,而成圣与称义皆上帝所造成。既向神而活,便不愿意被骂为因神而不明智。愿意追求美好,则自然努力追求。虽追求不到,但追求到一些便有一些,有一些便比零更好,因为愿意追求美好之人,不愿意其美好是零。有品位则要求有所追求,有新性便要求有新德,有种子便要求有成果,此要求即是「当位」。〔案:当位,俗曰配;不当位,俗曰不配。自觉不配,便总要努力。〕当位是确据,不当位则求当位。若无当位暨当位之追求,则反证其无品位、无新性、无种子。品位上愿意,是圣灵造成了精神上之当位意识而要求出者。不求当位,便不能荣耀神;不愿当位,即是拒绝神作尺度。(当位意识)
一、敬虔的生活,即是有精神之生活。此精神倒灌在生活底时々刻々、方々面々,亦即无一物不在此精神中。故既已倒灌,则精神的就在乎行为,行为的就在乎精神。精神是普遍的,则行为是普遍的;真理是普遍的,则落实是普遍的。精神底好品质,便要求实现在行为上。(每事在精神下做)
一、凡是自然要求、理应如何等,既为必然,则不必论其先后,乃须知其皆为前提、为根据、为必要条件。此正如公理系统,先有公理,后推出定理,但二者都是理,不可偏废。又如信心无行为是死者,虽此行为是信心之果,但为不死计,则理当有果而后可,故知在实践中,信心与行为上皆有要求。用比喻说之,则因信称义是公理,善行成圣是定理,二者不可偏废。信心不废善行,恩典不废律法,既不废而更要求之。信仰心反而更加要求理想心,美好的实体乃必映出美好的倒影。吾人愈加向上登,便愈加向前看得远,愈加能发现正路而行焉。若在生活中无果效,则信仰对于生活为假提吊。超越者乃更加改变现实,现实者反而未必真实;终其一生殷勤试炼始是有意义的一生,若自满、骄傲、荒废、任意则一生无意义也。此不废便是「理」,是理便要一生奉行。(理不偏废)
一、左右生活者,即精力与财富。对于生活之主权,即对于精力与财富之主权。吾人祷告,向神求A,则须同时将精力与财富投入于A,促其达成,亦即接受神对吾人生活之主权,便交吾人精力与财富畀神。若向神求A,而投入精力与财富于B,则是一面求神主权吾人,一面又拒绝神底主权,是矛盾而亵渎也。是以吾人愈祷告,便应愈努力;愈努力,又愈祷告。祷告与努力生活乃同向者也,故曰「神助自助者」「天道酬勤」。(祷告与生活同向)
一、臆必通势必,超越助生活,信仰出明智。明智者,为追求美好而创造条件。若不明智,便不能掌控人生,不能成事荣耀神。人生为信仰倒灌,是普遍的,故当然入世,其入世自出世来,即出世即入世也。故「两个世界」是建立在实理上,两个世界都不废;而「一个世界」是建立在虚统上,乃并两个世界而废之。(两个世界之入世)
前一篇:22.06.02笔记——勝爲士
后一篇:22.06.04笔记——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