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27笔记——勝爲士
(2022-04-28 01:16:12)
标签:
人生思考信仰中文哲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四月廿七日、来复三
〖记事〗今日,烦。
〖探究〗
一、正名补:平易的混合的文言,包括规范的公文,「浅文理」;未必含文言之日记、书信、标题、注释等,「简约体」。
【补文言常用表时副词】
过去:已、既、终、业、业已、既已
现在:方、正、鼎、今、现、未已
未来:将、且、行、方、其、垂、行将、渐、浸、稍、欲、当
追溯:初、始、前、向、昔、曩、往日
雅素:素、雅、宿、每、时、数、恒、累、雅故、从来、常常
经验:尝、曾
近比:间、比、近
继承:旋、还、已、既、俄、寻、随、俄而、已而、有倾、斯须、未几
终竟:终、竟、卒、讫、归、遂
会适:适、属、会、值、正值、丁
才乍:属、乍、适、乃、甫、正、方、始、新
先夙:先、早、夙、前、预
迟后:晚、后、末
急速:立、暴、卒、歘、急、亟、疾、速、遄、趣、遽、忽、猥、乍、奄
长久:长、久、永、终、常、恒
少暂:少、暂、聊、且、姑、权、仅、苟、试
反复:更、复、亦、辄、动、屡、频、连、迭
【动词时态总结】
一、策略:采取副词暨词缀对译与表达
二、时间方面
1、现在:(不用字)/兹~/今~
2、过去:前~/既~/~了(矣)/~已/~却
3、将来:后~/当~/将~/欲~/拟~
4、过去将来:前将~/曾欲~
三、动作方面
1、一般:(不用字)/应~/率~
2、完成:有~/已~/曾~/~过/~讫/~完/~毕
3、进行:正~/刻~/方~/在~/~着/~中/~住
4、完成进行:一直~/直~/始终~/汔~/~未竟
一、改「一千八百年浅文言传统之脉络」为「三千六百年半文半白传统」,并增加「简约记录(可由听力理解)—书面语自然历时演变(先秦到两汉)」,改「文语改造(佛经汉译)」为「佛教汉语(译经新语法及双音词)」,改「半文半白(笔记小说)」为「半文半白文体(笔记小说尺牍)」,改「降低文言提高白话(白话方案)」为「白话方案之一种(降低文言提高白话)」,改「报章语体(大众导向)」为「报章语体(大众导向又非俗话者)」,改「浅文理体(西学汉译)」为「浅文理体(汉译西书)」,改「现代典正(精炼的书面语)」为「现代典正(精炼的白话书面语)」。
〖随感〗
一、越来越感觉,早期文言所记录的,既不全是上古汉语的口语,也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而是其「简约文体」,类似日记、电报。英语的简约文体,也可以直接写「Fine
day. Walk in morning.」「Proposal accepted.」「Return soon as
possible.」即可以省略成分。这种简约文体是来自口语的,口语更常简约,不是一上来就已经独立的书面语;但又不完全记录口语,而是在能读懂、也能听力理解的前提下,记录关键内容。加之使用的汉字,本身又进一步省去了部分语音信息。另外,卜辞、铭文、历史记录、往来信函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其实都是「政务文书」,尽管当时还没有文体的自觉,但对应用文的简约需求还是一致的。乃至诗经中的民歌,也经过周代采诗官的先记录而后润色。论语这种口语内容,弟子在记录时,其操作上又和官员记录天子言行有什么区分?再看史书,「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那不就是日记或标题嘛?简约是实用造成的,所以与书写材料的便利与否亦无关。相对地,语气词大量使用,主要见春秋战国的散文,这恰说明当时的人已经不满足于信息的记录与传递,而是开始考虑感情色彩,丰富修辞方式,这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兴盛。当然诗歌中早有大量语气词,因为诗歌的感情色彩本来就重,歌词就是口语,比散文发展得早;而诸子散文,特别是用来劝谏君王的,或许可以看作上书的变种,是接续政务文书发展而来,这种关系同春秋笔法与上古铭文化的关系也相合,「简约」与「笔削」在修辞层面有重叠。综之,这种开始时的「简约文体」,就是脱胎于口语,有些是口语原貌,有些则不全是,但绝非独立的另一套书面语。后人习惯上认为的模仿先秦两汉文献的「文言文」当时还未出现,尚书与诸子文风的不同是历时差异的表现。「简约」的说法,还能兼顾语音、语汇方面的问题(补:比如作为形声字声符的「之乎者也」、上古汉语的演变及文体的形成)。再一点,汉字的辨识度比字母高,也更适合简约。(补:「口语」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在上古音系下,可以由听力理解的意思。「不是书面语」,一是指它还不是后世那种成熟严密的与口语分离的表达,二是它在体裁上也没有高度分工的自觉,用途的不同和用词的取舍都还只是围绕着实用而来的。)由此推之:1)「之乎者也纯口语论」,语气词可记录或不记录,但不可简约,其他词才可能简约;2)「浅白文言正统论」,半文半白有3600年历史,是至今也延续着的写法;3)「传统文言是儒化中文」,以经史、儒者文章为模仿对象的文言文,只有不到2000年历史,且语法和用词都受到文化上的限制,其本质是儒家汉语;4)上古文献所记录的上古汉语,反映了语言的自然演变过程,与后世仿写的文言有本质不同,若把历时差异当作文风的或修辞的差异,则是以今律古。(补:之所以说「简约体」,是因为口头表达也可以简约,依然能凭听力理解。比如现代汉语「哎呀今天天气真不错,工作完感觉累了,咱们一起吃饭好不好」→「天气不错,累了,吃饭去吗?」这里尽管省略了部分语法信息,但依然没有言文分离。若把上古文献按真正的上古音读,对方肯定听得懂,只是感觉简略。当然,汉字的复杂以及汉语的语序相对固定,这两点会让书面记录时,语音、语法信息的丢失更肆无忌惮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口语简约体】
前一篇:22.04.26笔记——勝爲士
后一篇:22.04.28笔记——勝爲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