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6月1日,法航一架飞机失事。一时间,媒体有很多相关报道。网民也有很多评论。但是,隔行如隔山。这些相关报道和评论,面对航空术语,是牛头不对马嘴。于是我想,自己长期从事飞行员工作,应当出来写篇文章,解析一下法航这架飞机失事的原因。没有想到,文章刚一发出,就被编辑推荐到新浪博客头版头条。一天时间,有67万多次的阅读数。有1400多条评论。评论中,很多不是飞行员的网民,说我冒充飞行员。他们的理由是,我的上述文章中,没飞行员术语。接下来,发现方舟子朋友多次光临我的博客。我心中一喜:是不是方舟子打假来了?难道说,方舟子也懂航空术语?他要写文章给媒体大量报道,说我冒充飞行员?那,就热闹了:我不想成名人也难。于是,我一直盼望方舟子来写文章,说我冒充飞行员。
另有一个网民,说我冒充飞行员,其理由是:茂森林会写小说,哪有飞行员会写小说的?飞行员的学习和工作相当紧张,连看小说的时间也少。我当时的回复是:我没当飞行员之前,就会写小说。难道说,会写小说的,就不让当飞行员?这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我为什么写《飞机上的惊险与灾难》?就为很多不是飞行员的网民,说我冒充飞行员。其中,包括牛头不对马嘴的记者和懂一点科学的方舟子。《老飞行员谈法航飞机失事的原因》
那篇文章,也吸引来不少懂飞行的人。他们都留言支持我。为什么懂飞行的人,他不怀疑我?不懂的人,反而怀疑?难道说,真应验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
当时的文章中,有下面这段文字:多年的飞行生涯中,曾有一次,我驾驶飞机,突然飞进了雷雨云的边缘。它的边缘如果不是冰雹,也是剧烈突变的气流。我那次就遇到剧烈突变的气流。当时飞机周围云雾茫茫,忽地,飞机猛烈下沉几百米,紧接着,飞机又突然被气流上抬几百米。虽然系着安全带,由于强大惯性力的作用,我当时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手脚,一时间,手离开了驾驶杆,紧接着飞机失控,变换了飞行姿态,歪斜着往下冲。幸亏当时我们两个飞行员头脑清醒,意识到遇到雷雨云了,飞机稍一稳定,我们当即自行果断决定,操纵飞机,后转180度,脱离雷雨云的影响。当我们确信飞机无危险后,才与地面指挥中心联系,说我们遇到雷雨云的边缘了,已经后转脱离危险,要求返回原机场。地面指挥中心的指挥员连忙说,好,好,你们可以返回。曾记得,当时是夏天。这个雷雨云是刚刚形成的。所以,我们才和它不期而遇。起飞前,我们曾与机场气象站联系,当时确认航线上没雷雨云。
上面的文章,客观地说,飞行员的术语不多。这是我担心网民看不懂航空术语,尽量避免使用的结果。另,纯理论的东西缺乏可读性,枯燥。
于是,我事先将术语进行深度消化,用自己的口头语言结合自己的飞行员实践来讲故事。是为了帮助网民更好地阅读。为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还特别用小说语言来写航空动作。这样,就让枯燥的术语性文章变成有骨头有肉的普及读物。
我写了书,出版了书,
,是长篇小说《野人谷警报》的作者。还有很多写好的文章,准备出书。以后,这些书摞起来,可能比人还高。光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就发有3000多篇文章。其中,有一个专栏,题目是:飞机上的惊险与灾难,有200多篇文章。有20多次,写飞机上惊险与灾难的文章,被编辑推荐,上了首页。2013年,一篇解析韩亚航飞机失事的文章,又被编辑推荐到新浪博客头版头条。200多篇文章,整理一下,出本书,是可以的。
作为一个老兵,经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要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如,我现仍学习军事和航空知识,注重研究5代机和计算机数字驾驶舱问题。接下来,深入研究的成果,可写成书。《飞机上的惊险与灾难》,就是一系列研究的成果。

同室起卧少年时,小马驹英意气滋。两载操习亲战友,多年卫戍密枪师。能传汉帝云中海,不染曾侯雾里池。上将空军司令志,人间正道是篇诗。——我的《七律少年战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