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无关奥斯卡奖Chinese Film, no need to dream of Oscar Awards

标签:
杂谈 |
http://s7/middle/47384d2egbf5800eaf996&690Film,
载于《中国广播影视》
在中国的主流媒体的评论里,时常能看到这样一种论调,将中国电影未得到奥斯卡奖的青睐作为批评中国电影的一大理由。如《中国新闻周刊》在新近发布的一条微博里说道:“当你看了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日本电影《入殓师》……你会感到中国电影距奥斯卡有一亿光年。人家关注的是情感、爱、底层、反思、感恩,而我们关注的是大场面,主旋律,捏造,自夸,傲慢,荒诞。” 每每看到这样的评论,都令我心生疑惑:奥斯卡奖能作为批评中国电影的标准么?中国电影真有如此不堪么?
奥斯卡颁奖作为每年有数亿观众收看的文化事件,其巨大影响力自不待言,中国电影如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自然有益。但本质上,奥斯卡奖是一项主要面向美国本土和英语世界的评选,中国电影能参与的,主要是最佳外语片奖评选。1990年代,中国电影曾凭借张艺谋、陈凯歌和李安导演的佳作多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1年,李安更以《卧虎藏龙》赢得最佳外语片奖。但自2003年《英雄》后,华语电影似乎不再受奥斯卡青睐,再无缘最佳外语片提名,从而在每年奥斯卡颁奖之际,引来一波波“华语片质量下滑”的质疑声。
但奥斯卡奖实在应是一项以平常心看待的评选,因为其中充满了偏见。据《洛杉矶时报》2012年的一项调查,有权参与最佳外语片奖评选的5765位评委里,94%为白人,77%为男性,评委年龄的中位数为62岁,50岁以下仅占14%。在评委如此同质化的评选中,偏见是可想而知的。正如吴宇森导演在一次访谈中所说,奥斯卡评选左右于一群老年白人男性电影人的保守品味。这种品味决定了1947年以来64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里,只有6部来自亚洲,3部和2部来自非洲和美洲,其余53部均来自欧洲。评选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可见一斑。拥有迥异价值体系和文化的华语电影要想在这种评选里脱颖而出,可谓自讨苦吃。刻意迎合西方更可能落得遭本土观众抛弃的下场,如唯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卧虎藏龙》不中不洋的风格曾饱受中国观众的诟病,本土票房惨败。
诚然在浩繁的世界电影中,总有少数的作品能够把握共通的人性,超越东西方的藩篱,获得全球性的赞誉,如上述的《一次别离》和《入殓师》。但在赞赏这些外国佳作的同时,也不必像《中国新闻周刊》的评论那般对中国电影妄自菲薄,仿佛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只造出了浅薄鄙陋之作。
尽管在急速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盲目的热钱驱动下,的确有很多电影呈现出脱离专业化轨道、粗制滥造的趋势。但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电影也涌现出了大批佳作,1990年代之后,第六代电影人如贾樟柯、娄烨、王小帅以独立的姿态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图景的佳作,新世纪以来,应亮、刘伽茵、赵亮、翁首鸣等电影人则以更为先锋的影像实践在探索电影语言和描摹当代中国的道路上齐头并进,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即便是为刻板印象所贬低的主旋律电影中,也涌现了《那山那人那狗》、《天狗》、《沉默的远山》、《马背上的法庭》等诸多佳作,洋溢着《中国新闻周刊》评论中所提倡的“情感、爱、底层、反思、感恩”。
但遗憾的是,在商业化的中国电影体制里,这些优秀中国电影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甚至陷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地。1999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国内仅卖出一个拷贝,而在日本取得了800万美元的票房。《马背上的法庭》在国内上映无门,但在法国和西班牙上映时,观众却超过了10万。这些低成本的、甚至属于独立制作的电影,没有雄厚的资本进行营销,得不到 “拿红包”才评片的媒体的推荐,更没有西方那种专门的艺术院线来放映,只能小范围地进行民间和网络传播,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值得中国电影人和媒体人反思的,可能并不是“中国有没有好电影”,“中国电影离奥斯卡奖有多远”,而是该如何发展出一套机制,让好的中国电影面向更多观众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