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梅兰芳》
(2008-12-06 03:15:54)
标签:
梅兰芳霸王别姬 |
从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算起,陈凯歌导演的电影生涯已有三十年了。当年的处女作《黄土地》一出现就成了一座高峰,开启了占据半部当代中国电影史的“第五代”,而后是几部平庸之作,直到1993年《霸王别姬》成就了他大师级导演的声名,然后又是几部平庸之作,他不停地尝试,希望与商业走得更近一些,而《无极》这一试却几乎要使他一世英明毁于一旦。数年的沉寂之后,这部《梅兰芳》怎么看都浸透了陈导重新证明自己的渴望。
谈《梅兰芳》,《霸王别姬》似乎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因为它们讲得都是伶界的传奇故事,后者是那样的精彩,短短两个多小时里,几位主人公在几十年历史起伏中的跌宕命运被从容、缱绻而鲜活地呈现,张国荣饰演程蝶衣到了人戏不分的地步,时至今日都被诸多影迷津津乐道。于是有的观众们心里期盼的《梅兰芳》是一部需要超越、至少要达到《霸王别姬》高度的电影,带着这样的心理去看《梅兰芳》那失望几乎是必然的了。
从情节来看,《梅兰芳》截取了梅兰芳一生中的三个段落,第一部分讲少年梅兰芳与前辈十三燕斗戏的故事,第二部分讲他与孟小冬的精神恋爱,第三部分讲日军侵华后他以计谋做无言的抗争。三部分都独立成段,涉及的是主人公不同层面的故事,但中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和勾连,又没有一条主线贯穿,不像《霸王别姬》中程蝶衣等人的人生轨迹则得到了非常完整和连贯的呈现,于是虽各部分很集中,但整体却很不集中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是要为梅兰芳这位真实的梨园泰斗数碑立传,在构思中真实性的考虑盖过了戏剧性的考虑,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个需谨小慎微的难题,因此《梅兰芳》中的人物处理是比较保守的,每个角色也有自己的性格,比如梅兰芳的拘谨,福芝芳的泼辣,孟小冬的豪气与柔情的交织,三哥的偏执和两面性。但性格关系、人物关系中似乎没有本质的冲突,有的话也被刻意回避了。而《霸王别姬》改编的是李碧华的原创小说,虚构的人物意味着可以容纳更多的假定性和冲突。这两方面决定了《梅兰芳》一片不可能让观众那样地入戏。因为从观众的心理来看,连贯的、冲突性的东西往往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当然或许我们判断《梅兰芳》的第一标准应是真不真实,而不是精不精彩。对此我们说了不算,得问地下有知的当事人的意见了。
从表演上看,第一段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唱擂台最为出彩,两位演员余少群和王学圻本身就是科班出身,一板一眼都特别有神采。而黎明所饰演的成年梅兰芳则还欠些火候,他是个努力的演员,但张国荣那样的状态恐怕不是光是努力就能达到的吧。陈红饰演的福芝芳与章子怡演的孟小冬算是正常发挥,而孙红雷饰演的三哥则简直抢了黎明的风头,当然也得归功于两面性和偏执的人物性格给了他发挥空间。这么说,也不能怪黎明没表演好,毕竟梅兰芳的矜持跟程蝶衣的毒辣是大有区别的,所具有的表演空间也大不相同。
从寓意上看,实际上这对一部不靠戏剧冲突取胜的电影是十分重要的。寓意一方面要体现在故事中,角色自己要有发现的段落,他发现自身,发现对方,或者为自己发现一些教训或道理。《梅兰芳》中并不缺少这样的段落,他从大伯、从十三燕、从三哥那儿得到了对他一生影响甚大的启发。但另一方面整部电影当中,也必须要有导演希望传播的寓意,不一定要太过教化意味,但一贯的寓意还是必须至少隐含在人物、行动、动机或情境之中。在这方面,《梅兰芳》做的并不够,它没有导演表现出的对于梅兰芳这一历史人物的总括性并有启发意义的表态,三段故事所浸透的满是对梅兰芳的赞赏,赞赏他敢于挑战前辈,赞赏他能纯洁地处理男女关系、男男关系,赞赏他的爱国精神,所有的故事情节似乎都在说明这种赞赏,显得有些流俗而谄媚。
从布景、配乐、服装、摄影技法等细节方面看,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特别令人深刻的地方,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倒是严歌苓写的对白实在太过平淡,进一步减弱了电影的戏剧性。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你若想人前显贵、你必得人后受罪”等《霸王别姬》里那种让人醍醐灌顶的台词来。
拍电影是个系统工程,考虑到拍人物传记电影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次陈导还是发挥了他的正常水平。《梅兰芳》也有自身的亮点,如对于历史情境的如实还原,对于京剧艺术浓墨重彩的呈现,这毕竟是陈导卧薪尝胆数年的结晶,虽无法像《霸王别姬》那般惊艳,但也算雅致平和,扳回了一些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