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第七届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观影手记
(2008-11-10 01:17:19)
标签:
娱乐中国作品外国学生天方夜谭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作品展 |
昨天整整在北影的标放泡了一天,看了20多部短片。今天晚上又去参加了开幕式,看了9部整体水平很高的电影。
本来对这种学生影展没什么兴趣,因为以往常常被稚嫩的学生作品雷到的经验。这次是因为有好朋友的作品入围,所以去捧捧场,没想到又惊又雷。
这次影展有34个国家的学生作品参展,这两天放映的大部分都是外国学生作品,夹杂少数中国学生作品。
惊着我的是,这些外国学生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已成为了成熟的真正的“电影”,不再需要以那种看待学生作品的宽容眼光来看待,你很难从技术上挑到什么瑕疵,他们的作品,不论是什么国家的,首先声画质量上就比中国学生高出一截,对影像技术的运用是纯熟而地道的,包括镜头的调度、光线的控制、声音的处理、剪辑的过渡,都很专业。这对于他们似乎只是基本的要求。甚至从片头字幕呈现的方式上,你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外国还是中国的作品。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生作品老是非常的缺乏现代感和专业感,而给人一种浓重的土气和不专业的感觉?原因何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
首先,可能有两个客观原因。其一因为我们是中国观众,对中国学生作品中所表现的环境、人物都相对熟悉,而不像面对国外作品中所呈现的形形色色的异族风土人情那样有新鲜感,所谓土气和洋气似乎是很自然的感觉。
其二,国外和国外的学生拍摄作品所能动用的资源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外国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用35mm和16mm胶片拍摄的,而国内的作品大部分还是高清DV甚至是mini DV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在声画质量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次,其中很多作品动用的都是专业的演员,今天晚上的见面会,一位葡萄牙导演和一位法国导演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国家的专业演员竟然愿意出演学生作品,拿很低的报酬(在法国低于餐厅服务员的报酬)甚至免费(在葡萄牙),这在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大多用的都是乡土群众演员或是同学友情出演。关于投资额和投资来源他们没有谈到,但按常理推断应该成本不菲,比如今天晚上第一部德国学生导演的作品《猫鼬》是一部涉及到核燃料交易的特工片,场面调度的规模已达到了一部中等投资的港产警匪片的规模(比如《暗战》)。有名导演曾说,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的确如此,尽管我们强调创意能力,但是钱太少还是不行,难脱稚气。
而国外的学生作品为何能得到如此的重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体制。人家是量少而出慢工细活,比如葡萄牙每年的电影年产量只有14、15部,这使得专业演员能够有时间到学生作品来帮忙,也能全情投入。而我们国家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以往的文化体制,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每年拍400、500部电影,却有一半以上都烂在仓库里,找不到自己的观众,各地的制片厂手上掌握那么多专业资源却制造的多是垃圾,而年轻人则很难得到机会,只能在玩DV中等着自己的电影梦想发霉。
当然以上只是客观原因,也有中国学生自己的主观原因。这两天看到的几部中国学生作品,联系以往看过的,有一种整体感觉,就是他们取材范围非常地狭窄,大多的都是希望走现实题材的文艺片路线。小地方的落魄却坚韧的小人物啦,现代都市中人与人间的情感关系啦,或者是为了理想而打拼到大城市结果沦落风尘的年轻人啦,等等(那些占绝大多数的幼稚的基于校园的作品不在讨论之列)。跳脱这些题材而又比较成熟的学生作品很少见。他们是否受到了第六代导演们的深刻影响?希望凭这种题材那种近乎天然的人性精神和艺术感而受到关注?抑或只是投资很少,这种题材又那么信手拈来?但题材的狭窄肯定是一个很大的瓶颈,缺乏多样性的世界会让人审美疲劳的。
此外,我想中国学生在对于影像语言的把握是否存在不足,没有那么严格地要求自己,想着反正都是玩这种人文路线,玩玩长镜头、自然光、手持摄影、神经质的主角……这似乎就是艺术了,而等到有机会拍商业片的时候却玩不转了,你看现在中国的商业片,要么就像是在画画,要么就像是在写散文。批评界可以以宽容的眼光来对待你们,可是观众可不这样。
教电影的老师和学电影的学生都应当警醒。
随意地记下来一些感受,似乎不关这次电影节什么事,主要是这些展映的电影大家不去现场看的话,也没有什么渠道能看到(会小范围地发行DVD,但是很贵),所以我也不对具体的影片做出评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