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奥斯卡颁奖正在进行中。也不知《无间道风云》或/和它的导演斯科塞斯命运如何。我目前正在做的一件事与斯科塞斯的电影有关,因此我捎带着了解了一些斯氏的生平。在等待奥斯卡揭晓的时候,顺便择其与教育相关之处说与大家。
斯科塞斯出生于1940年代,当时他家住在号称“小意大利”的纽约意大利移民聚集区。该区社会治安十分不好,街上时常有人打冷枪,以至良民们都得习惯于侧着身背贴着墙走路。
斯科塞斯从小患有肺炎,身体羼弱,不适合于在街头混。父母不知拿什么来充填他空虚的时光,安慰他幼小的心灵,只好频繁带他去看电影。后来他家有了电视机,就干脆整天把他扔在电视机前。斯科塞斯是在电影里、电视前泡大的,于是他就对镜头、对画面与音乐的关系,有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敏感。
“小意大利”一共只有不到十条街区。由于势力划分十分严格,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绝不敢到另一条街上去闲逛。斯科塞斯家住在伊利莎白街。数街之隔的格林威治村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在他1960年到纽约大学注册读书之前,他从未有机会有胆量涉足那里。
斯氏的生平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天才是无法按模式培养出来的。
前几天我还发感慨呢:要多带雨点儿外出长见识,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吗?可是你瞧人家斯科塞斯小时候,也不读书也不行路,吃饱了看电视,长大之后愣是这么有出息。
可是,话说回来,斯科塞斯的成长经历能成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吗?肯定不行。一万个沉迷在电视里的孩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没出息,只能有一个成得了斯科塞斯。
“天降大任”,“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一类的argument。
相信了这些话,会有两个后果:
第一,对孩子要放松,不要总是试图像制定“营养食谱”似地制定什么“成长计划”。心灵和智力绝不是家长能够按配方喂养出来的。
第二,对自己则要抓紧,更要严格要求不懈努力。以便当上天试图假我之手写点儿什么的时候,自己不至于因手指过分僵硬而难当此任。
不好不好,怎么写着写着又成表态了?还是赶紧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