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儿的英文名字叫“Apple”。这是她三岁时自己给自己起的。前些天她对我说:她不喜欢这个名字。我问为什么,她说:“小朋友们老想吃我。”我能理解她的意思,无非就是老师讲到“Apple”这个词儿的时候,顽皮的小朋友就会回过头来,嘴巴一张一合,做出啃苹果的样子。
如果不喜欢,那就得趁早换。晚了,即使换了新名字,自己也会不适应。人家喊你新名字,你忘了答应;人家念“Apple”,你大声说“哎!”
所以,要赶在去加拿大之前,把新名字确定下来。
但问题在于:没有亲身置于那个环境,你不知道什么名字是合适的。名字这东西,不能光看字面意义。我就见过一个外国姑娘,给自己起个中文名字叫“翠花”。她的理由是:翠花,碧绿的花,多么抽象派、印象派,或者现代派的意象啊!可是我们一听“翠花”,就想起“上酸菜!”
前几天我问雨点儿:你想给自己起个什么名字?
她说:叫“撒丝基亚”行不行呢?
撒丝基亚是她在新西兰的一个同学。撒丝基亚的故事我在去年的博文里写过,没想到雨点儿还掂着人家呢,她倒是挺长情的。
我说:我给你查查拼法吧。
松籽姑娘介绍给我一个有关姓名的网站,那上面可真是包罗万象。我查到了“撒丝基亚(Saskia)”,并且知道它来源于荷兰和德国。
拼法是有了,但是这个名字是来源于荷兰和德国。我脑海里浮现出真撒丝基亚的形象,越想越觉得她的祖先是从荷兰或德国来的。没错,她就是那种来自北欧的小姑娘。咱雨点儿,一个黄皮肤小朋友,叫这个名字合适吗?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现在再来说说我。我觉得我也应该起个英文名字。到底叫什么好呢?前两天翻字典,翻出一个“汉娜”来。我觉得这个挺不错,因为我喜欢汉娜"阿伦特。再一看意义,汉娜的意思是“女先知”,更不得了了,好啊就是好!再再一看,不对了,它起源于犹太人的一种什么语,是犹太人的“女先知”。对呀,恍然大悟,汉娜"阿伦特就是犹太人。猛然又想起伍迪"艾伦的一部片子《汉娜和她的姐妹们》,更对了,伍迪"艾伦就是犹太人。所以,这个名字偶不能取。偶要是冒充人家民族的女先知,岂不是净等着让人追杀吗?
于是,我再一次质疑:中国人到底应该不应该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
仔细考察那些英文名字,每一个都有其特定的来源。咋就没有一个来源于中文的名字呢?如果咱们坚持叫自己的中文名字,是不是慢慢地中文名字也就进了英语世界呢?若干年后,会不会出现下面的对话?: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Cuihua Wang.”
“What does Cuihua mean?”
“Green flower.”
“Wow, how beautiful!”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非得取一个英文名字不可。因为我的中文名字如果直接写成拼音,再把名与姓一颠倒,那谐音实在是太不吉利。不信,诸位读读看:
“Yuan Wang”,
“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