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雨点儿上学。路上,她忽然说:“要是再去秋游一次该多好!”
我问:“秋游有什么好的?”
她说:“使我懂得了很多科学知识。”
我想:到底是上了小学一年级了,学会说套话了!
嗯,这学费没白花。
前次贴的旧作里,我曾引用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有五十年代的老大哥老大姐们那样备受生活的磨砺与考验,也不似七八十年代的小弟妹们成长得潇洒透彻。我们生长在时代变迁的夹缝里,身上没有太多的印记。……较之五十年代的人我们的文字没有鲜血和泪水显得虚无缥缈,较之七八十年代的人我们又放不开、潇洒不起来显得过于沉重。……我们没有波澜壮阔的生活背景,没有青春恣肆的放纵和任性。”
有博友问:这是谁说的?
我也忘了。三年前写这篇文章时,大概手边正好有一本《作家通讯》,或者一份《文艺报》,或者别的什么报刊杂志。看到这段话,顺手就抄下来了。
以我现在的认识水平,我感觉这段话更像套话;如果我现在重写这篇文章,我就不会再抄这段话。
正巧有博友问:怎么样才可以写作?
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回答。不过此时此刻,既然话赶话说到了这儿,就让我大言不惭一回吧:
我觉得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先学习套话,再摒弃套话的过程。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编。”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位博友的具体问题是: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而不是只写出思想的一鳞半爪?
那么,他/她问的就是有关套路的问题。
至于套路,自然也是可以先学习再摒弃的。
当然,在学习和摒弃之间,并没有一条黑白分明的界限。比如我现在,一方面摒弃了很多过去熟习的套话,另一方面还在不断地甚至是积极地学习以前未曾接触过的套路。
这个先学习再摒弃的过程,对我们大多数凡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只有极少数天才能够例外。比如萧红,比如普希金。他们是天才,从未被“套牢”。咱们都是人才,只能先勤奋“入套”,再辛苦“解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