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位博友给我留言说:“看你的博客让我想起:我有个姐姐也叫王芫,她是我姨姥姥的外孙女。”
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嗯,有人跟我重名,不容易呀。紧接着,我恍然大悟:她的这个姐姐,不就是我吗?
我的判断主要来自于“姨姥姥”这门亲戚。我的姥姥有个妹妹,我姥姥的妹妹就是我的姨姥姥。我的姨姥姥有两个女儿,我姨姥姥的外孙女应该管我的姥姥叫姨姥姥。简单说吧,如果这位博友是我的表妹,那么我们俩人各自的姥姥便互为对方的姨姥姥。
12岁之前,我在我姥姥家生活。我姨姥姥的女儿,即我的表姨,支边去了宁夏。每年春节,表姨一家从宁夏回天津探亲,路过北京的时候会在我姥姥家停留一下,有时也会住上一晚。我就是在那时,见过我的表妹。
表妹在留言中还提到了她当时对我的印象。有好词儿也有坏词儿,嘻嘻。但我脑海里的她,却还是被她妈妈抱在怀里的形象。襁褓中的婴儿,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印象并做出判断吗?诸位,真在街上都要当心呀!
我赶紧去问她:你多大了?最后一次咱俩见面是什么时候?
她告诉我:在我上大学之后她还见过我呢,那时她十岁。
可我却一点儿也不记得这最后一次见面。
到目前为止,我最风光的一段人生,就是我的中学阶段。那时,我自己、我父母、我姥姥,都以我为自豪。等我上了大学,我父母和我姥姥仍然以我为自豪,我却因为在新环境里不再优秀,只能暗自惭愧。当家里来了亲戚,我姥姥向人家介绍我的时候,我目光游离,希望自己不在现场。我这种表现,常常被别人误认为傲慢。
三十岁左右,我的生活经历了一个低潮期。那时我最怕亲戚们问:你有工作吗?你有对象吗?你有房子吗?等等等等。三十一岁我在美国的时候,我姥姥在北京过世,从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跟所有母系亲属断了往来。(我父亲、我爷爷都是家中独苗,故而父系这条线上人口简单。)
我是个自我中心的人,过分注重自己的感受,过于忽视别人的存在。就因为这个毛病,我与很多亲戚、朋友都断了联系。但是,时代不同了。在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尽管我缺点多多,互联网的世界却对我一视同仁宽大为怀。它让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曹工”、“扫舍”、美国的“琴”、日本的“欣”,……,现在,它又让我找到了表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