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起步阶段,有些人的起步相当难看。
自然,我写博客也有一个起步阶段。在我的起步阶段里,我每天除了花一、两个小时写博之外,稍有空闲,就要到别人的博客里去评论、留言。
有一天,我进了一位名人的博。这人的名声太大了,几乎所有的留言都是对他的赞美。我起先也想赞美他,但我实在找不出新颖的词汇、新鲜的角度。再说,我又不认识他,想在赞美他方面有所创新实在是难。正巧那天他在博文中写到:(大意)天热,他去视察工地,见到工人挥汗如雨的样子,就对工长说:宁肯耽误工程进度也要让工人休息好。
我一下子有了批评的灵感,于是就留言说:(大意,原话我也记不得了)老板让工人休息,恐怕不能解释为怜香惜玉吧?恐怕得解释为是一种想让劳动力获得有效再生产的理性选择吧?
我输入了这段话,然后点“发表评论”,只见屏幕颤动了一下,(其实是在刷新),然后,我的评论并没有出现在评论页的最下端。
怎么搞的?哪个步骤出现了操作错误?我不死心,又重新输入了一遍,然后又点“发表评论”。屏幕依旧是微微颤动了一下,我的评论依旧是踪影全无。
我心想:这家伙果然狡猾,居然设计了一个能自动屏蔽批评意见的程序。
我还不死心,决心尝试最后一遍。就这样,我连续发表了三遍评论。三遍内容大致相同,每遍措辞都不一样。(因为没有保存,故而每遍都是重写。)三遍评论都无一例外地石沉大海。
这件事发生在我在新西兰的时候。前两天有博友建议我再写写新西兰的趣事,写这件事应该也算一个交待吧:想我在遥远的南半球,通过博客骚扰名人,也怪不容易的。
如今我写博也有半年多了,文章积累了不少,慢慢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博友圈。名人的博还是照看,但是基本不留言了。我已经过了起步阶段。
可是,昨天上网浏览,赫然发现该名人出了一本博客书,书中摘录了一百来位博友的留言。在他罗列的这一百来个名字里,我居然发现了“王芫1966”。
怎么回事儿?明明发表了三遍都没成功,怎么结果却被人家收进了书里呢?我想啊想,想啊想,……,突然,一道闪电将我的头脑照得贼亮!我明白了!
其实,当初评论已经成功发表了,只是因为他名下的评论太长,一页放不下,要分成好多页。而我,竟以为所有的评论都排成一个永不间断的页。
呜呜,我的土得掉渣的起步阶段!
当初我一共写了三遍,也不知到底被人家选中的是哪一遍。有没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标点符号用得正确否?起步阶段的胡言乱语居然被翻了出来,真真寒碜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