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雨点儿所在的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感染了手口足病。
得到消息,我赶紧上网搜索。综合搜索结果,得到的知识大致如下:第一,此病为病毒感染;第二,此病多发于五周岁以下儿童;第三,此病症状为:咽喉痛,舌头上起小水泡,手掌、足心起小水泡。第四,此病毒的潜伏期为2-7天。
周五早晨,我给幼儿园打电话,问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老师说:“正在全园消毒。”我想:那个小朋友是周四发病的,如果他身上携带有病毒,应该在周四前已经传给别人了。也就是说,现在正在幼儿园里玩耍着的小朋友里面,就可能有病毒携带者。
于是我就没有让雨点儿去上幼儿园。
紧接着是周六、周日。周一给老师打电话,问:“有没有新发病例?”老师说:“没有。”我刚要把雨点儿送过去,忽然又想到:说不定老师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于是专门去了一趟幼儿园(就在我们小区里),站在门口问老师。果然,老师的意思是:现在来上学的小朋友里面,没有得病的。
我问:“在没来上学的小朋友里,除了第一个得病的球球以外,还有没有人是因为这个病而没来上学的?”
老师说:“有四个。”
我想:对了,这四个就是新发病例。
这四个会在上周五把病毒传给其他小朋友。也就是说,现在没有发病的人,还有可能成为明天、后天的“新发病例”。所以,要判断幼儿园是否安全,得看幼儿园何时停止出现“新发病例”。从这个日子起,再往后推一周,雨点儿才可以上幼儿园。
“新发病例”这个词儿,是我在2003年非典时学会的。眼前的年轻老师,看上去不到二十,“非典”时想必不到十七。那时她还在外地读书,且正是贪玩的年龄,也不惜命,所以不会注意到“新发病例”这个词。
“非典”时,躲在家里,每天上网查“新发病例”,乱发短信,造谣也传谣。梦想借此机会写出《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样的日子,一晃竟然过去了三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