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需要抄作业,而且量很大,一共70多页。
谁留的作业?“Kiwi Ora”。“Kiwi Ora”是什么?又得从头说起。
2005年我刚到新西兰不久,就在华文报纸上看到过《Kiwi Ora》的广告。广告介绍说:这是一个面向新移民,帮助他们适应新生活的免费函授课程。当时我还没有永久居留权,不符合报名条件。等我拿到居留权后,成成也已经二个多月了,哪儿还有时间去学什么功课啊?
2005年10月份,我从报纸上得知“Kiwi Ora”要举办一个系列讲座,涉及新移民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好我在税务方面有些疑问,于是就去听了与税务有关的那一节。主持讲座的Kiwi Ora教师听说我还不是他们的学员,就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学习。我招架不住她的百般推荐,只得当场报了名。
过了大约一个星期,有一天早晨,我妈喊我:“王芫快来呀,有人给你送来一个纸箱子。”我跑到门口,送快件的人已经走了。只见地上搁着一个纸箱子,上书“Kiwi Ora”。那箱子足有十公斤重,差点儿没把我的腰给闪了。
打开一看,宝贝还真不少。有印刷品,有光盘还有录像带。一本堪称豪华的全国地图集令我爱不释手;一本《交规》,书店里的零售价是25纽币;十几本小册子,每本介绍一个主题,包括怎样找住处,怎样与银行打交道,怎样买车,怎样开车,怎样找工作等等。最逗的是,还有一本励志书,《阿拉丁要素》,关于这本书的广告语是:“将给你一生带来最大收益的课程,就是教你如何去‘问’。本书作者将教给你‘问’的技巧。”还有:“如果张口一问不会让你失去什么,而且还能让你多少得到一点儿什么,那你无论如何要去问!”
这广告词真是深得我心那,新移民真是太需要“问”了!要是有勇气问,我也就不会走那么多冤枉路了。接到这包材料的时候,我到新西兰已经半年多,诸如找住处、去银行、买车开车这一类的实务,我已经靠自学摸索得差不多了。(比如《交规》,我自己就花了25纽币从书店买过一本)。尽管如此,我心里仍然感到温暖。嗬嗬,别看这新西兰地广人稀,仍然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把这包材料读得差不多了,我就着手做作业。及至进入答题环节,方才觉得这课程设计得多少有些弱智。首先,即使你不读这些资料也能做作业:材料里有一本标准答案,您就放心抄吧!其次,问与答的设置,有些颇为滑稽。比如:“什么叫投资?”答案是:“使财产按时间顺序增长的方法”。
您说,把这种答案一字不漏地抄一遍,就能使新移民增长几分财商吗?真不知他们怎么会相信这个。
但是,出于对下一批材料的期待,我还是抽出时间,把第一本习题册答完了。
Kiwi Ora课程共分四个阶段。把第一阶段的答题册寄过去,老师批改完(还需要有人批改!我怀疑是否真有人连抄都不会),学员都能收到第二批学习资料。四个阶段的学习全都合格,就能得到一张结业证书。
第二批资料更为实用:《新西兰字典》,一本系统讲述新西兰英语特有词汇的工具书;一本毛利语常用词画册(尽管我学毛利语的可能微乎其微);一本育儿工具书,涵盖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还有若干光盘和录像带;更逗的是,一副赠送的玻璃像框被塞在箱子的一角,似乎是为了起到配重的作用。
但是,拿到第二批资料后,我的答题热情就减退了。一是原封不动地抄书确实乏味,二是那时我已经确定不久之后就要回中国。在新西兰本土,我是无论如何等不到第四批资料了,那么,我还有必要接着学下去吗?
就像知道我的心理活动似的,接到第二批资料后不久,就有一位课程指导员隔三差五地给我打电话,发电子邮件,问我在学习方面有什么困难没有,用目标管理法对我进行激励。这些招儿对我十分奏效,我勉为其难地将第二本习题册做掉了。
就在我回中国的前一天,第三批资料到了。然而,已经太迟了,我的海运行李已经送走,随身行李再多一公斤也不行。所以,第三批资料我全部忍痛送人了,只将习题册和标准答案带了回来。
这就是我今天要抄的那70多页作业的来历。
为什么今天非得抄完不可呢?因为我们的一个朋友今天要去新西兰,我想托她把习题册带回奥克兰,随便塞进一个邮筒里。现在离朋友上飞机还有三个小时,我时间很紧,但是看到那些滑稽的问与答,我仍然忍不住要把它们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请看这道题:“新西兰1993人权法案的目的是为了反对歧视。所谓歧视,就是非法的区别对待。请你举出两个合法的区别对待的例子。”
答案是:“第一,在一定年龄界限之下的人不得饮酒;第二,为男女两性提供不同的厕所。”
有时候,被当作弱智,那感觉竟然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