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情也难成"我们"

(2006-04-21 15:38:09)

今天打开新浪博客首页,看到孔庆东的“多情最数王怜花”,不禁想起:我不仅误读过阿伦特,还误读过蔡恒平呢。

蔡恒平是我的大学同学。正如孔文所指出的:他先考上了中文系83文学班,得以和孔师兄同学,然后因病休学一年,复学后进入84文学班,使我辈得以和他同学。今天通过孔师兄的文章,我才知道蔡恒平是67年生人,怪不得即使落入我们84级,他也能够以“小蔡”自居呢。

小蔡写诗,但他大学时代的诗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真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诗是他在研究生时代写的。所以,孔师兄说小蔡没读过硕士博士,这是不确切的,小蔡起码读过硕士。

我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一家日本公司工作。刚在北大逍遥自在地过了四年,突然间进了一家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日本公司,那感觉就像是从天堂进了地狱。但是另一方面,社会上也有一些人羡慕我的去处,比如我的远近亲戚,他们就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不要因为意气用事而丢了工作。这样一来,我身边的人就分成了两部分,我觉得哪一部分人都不能充分理解我。

假使我跟学院里的人说:我的工作环境多么恐怖,他们就会问:“那你干嘛不考研呢?”我却无话可说。因为那工作虽不近人意,但毕竟也还有些微妙的好处,正是那些点滴好处腐蚀了我的意志,使我难以断然脱身。然而我又不能把那些好处说给学院里的朋友听,张不开口,太庸俗。于是,我只好让他们以为:我不仅深陷在泥潭里,而且因为莫明其妙的原因,无法自拔。

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往北大跑,看望我那些正在读研的朋友(当然是女朋友,如华之、小玉)。昔日的同窗,如今已经显露出分道扬镳的迹象不是指感情上,而是指事实上的人生道路。我正确地嗅出了这种迹象,于是,每次去北大,都会有一种人生如梦逝者如斯的感慨,惨兮兮地贱兮兮地努力挽留一种必定要逝去,而且正在逝去的东西。

两年之后,华之、小玉相继出国。就在她们出国前夕,我在华之的宿舍里读到了小蔡的一首诗好像是印在中文系的系刊上,又好像是一本小蔡的自选集。记不确切了。那首诗不长,但我仍然只记住了其中一句,这句是: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们?”

我觉得我心中纷乱的感受和浅薄的伤感,一下子就被这句诗概括住了,并且被引向了一个严肃的方向。此前,我跟小蔡接触不多,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风流才子而已。

此刻,我着力回忆当年遭遇这首诗的特定情景,目的只是为了证明:俺班上的小蔡是读过硕士的。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们?这句话是值得长久地追问的。

我,明明在你们中间,但,为什么是我而不是你们?是什么把“我”和“你们”隔开?又是什么妨碍着“我”和“你”成为“我们”?

一晃快二十年了,人生境遇多次转换,新的“你们”不断涌现,但谁又曾停止过寻找“我们”?

 

去年,由小蔡发起,我们班同学在“百度”上搞了一个贴吧。有一天,一位同学提到“王怜花”如何如何,我贸然问道:“谁是王怜花呀?”立刻就有人教训我:“王芫,你怎么这么孤陋啊?王怜花就是小蔡啊!”

咦?不知道王怜花就是小蔡,难道就算孤陋吗?我当时颇为不服。

现在想起来,孤陋不孤陋的姑且不论。只是,不知王怜花的存在,便是对小蔡的了解存在重大缺失。而对小蔡之了解如此不完整,咋能保证小蔡的诗不被偶误读呢?

孔师兄不知小蔡读过硕士,偶不知小蔡就是王怜花,每个“我”都只了解每个“你”的一部分,“我”和“你”确是很难构成“我们”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稀罕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