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友问道:究竟是出国好还是不出国好?这是一个永远说不清楚的问题,同时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瞧,我这人的拧巴劲儿表现出来了吧?凡我感兴趣的,都是永远说不清的。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永远说不清呢?咱们首先来看看“说”这个字。据我观察:大多数人出国都不是在反复讨论之后按部就班行动的结果,而是心里始终有个朦朦胧胧的愿望,然后,这个愿望在适当的机会下突然就变成了决心。要是让他/她坐而论道,他/她可能一直议而不决。
比如:你在单位干得好好的,突然领导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不再受到重用,于是你一赌气就出了国。再比如:你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可是你的妻子/老公特别想出国,整天在你耳边絮叨,有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于是一咬牙一跺脚。也就是说,出国还是不出国,这件事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是逼出来的。
有句名言:“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这句话的最通常的解读是:人类再怎么思考都是幼稚浅薄的,都无法达到上帝他老人家的深遂程度。我则喜欢把它解读为:我们虽然一直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并且也做了相当充足的思考、讨论和准备,但有时,决定你行动与否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推动你往前走的那最关键的一掌,仍然要来自于外界。我们就不妨把“外界”人格化,管它叫“上帝之手”好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徐小平老师的“人生咨询”一直有,……看法?疑问?补充?……我还没想好具体措辞。前几天我想写一篇文章,题目都拟好了,就叫《徐小平的伟大和悲剧》,只是一直还没腾出时间来写。先把题目抄在这里,仿照国内科研的一般程序,首先给诸位报个课题吧。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永远扯不清呢?其次,咱们来看看“永远”这个词。假设现在你已经在“上帝之手”的推动下出了国,就万事大吉心安理得了吗?据我观察,仍不是这样。
能够出国的人,在出国之前,在国内都拥有相对较优越的位置。技术移民都是各单位的专业骨干,商业移民手里都颇有积蓄。如今被连根拔起,抖落掉根上的泥土,种植在另外一片土地上。于是,有人长势良好,有人长势一般。那些长势一般的,固然在漫漫长夜中会扪心自省;即便是那些比国内长得更好的,他就能一口咬定:假如他在国内坚持下去,他肯定不会长得更更好吗?
至于新西兰,毕竟是第二世界。有些人拿到公民身份后,就开始琢磨下一步怎么走:是不是再移民一次,移到第一世界,比如美国去?这时就又会再来一番思想斗争。
到了美国,就是人生的终点了吗?也不尽然。我有一个朋友,到美国15年,已经有了两个孩子。都开花结果了,想必早已经生根?前几天我们在电话里聊天,她告诉我:两年前他们夫妇曾经有过一次回国创业的机会。虽然最终决定还是不回去,但毕竟心里曾经真实地斗争过。
上述几个例子的重点都在“永远”上。人生永远充满选择,非此即彼。即使从功利角度,也无法完全、充分、准确地比较出到底哪种选择更为有利。更何况我们的精神需求是如此之高,远远超过了功利的范围。山这边的花,一辈子最想知道的,就是山那边是个什么样子。要是被种植在山那边呢?
以上,我从“永远”和“说”两个角度阐述了“这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听起来好像我很悲观似的。但是接下来我就要说:其实正相反,我对这个问题是乐观的。我想说:无论一个人出国还是不出国,他/她都不会后悔。
这是因为:出国还是不出国的问题,是一个小问题。说不清的问题有很多,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并非所有说不清的问题,都像“to be or not to be”那样,是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出国还是不出国,归根到底都是在“to be”这个范围内选择。
从小到大,你可能经历过无数次选择,迄今为止,你有没有对不选什么后悔过?我相信即使有,也不会太多。你可能对高考时漏报了某所学校某个专业感到遗憾,但也仅仅是遗憾而已,过后你可能会选择考研,或者选择多修理想专业的学分。虽有遗憾,但不至于后悔。并且,遗憾促使你选择调整。
出国还是不出国,我认为其重要程度,就和高考时填报志愿差不多,甚至比填报志愿的重要程度还要低。这是因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要想在大学里改换专业,毕竟还有很多限制,而出国之后你感觉不好,随时可以回来。
出国还是不出国,两种选择都是面对着前进的方向,只是道路不同罢了。反正都是在向前走,有的路可能会走得快些,有的路可能会慢些。心里想着你的目标,适时调整就是了。这两种选择,无论哪一种都不会出现令我们无力承担的严重后果。
所以,大胆地选择吧,听从我们内心的召唤。我们不会因为出国或不出国而损失什么,我们只不过是,心里总会有一种不安:会不会选了另一条路,我能得到的更多?
嘿嘿,“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你相信这句话吗?要是你不相信,你就大胆地选择,然后承担选择的代价,你心里的不安就是选择的代价之一。要是你相信,就等着上帝他老人家来推动你吧。这样你就不会有任何不安。只是,他老人家日理万机,什么时候腾出手来处理咱们的事儿,那可就说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