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与兔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故事,用俺们这专业的行话说,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对“典型人物”,哦不,是“典型动物”。它们之所以典型,是因为它们反映出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那就是:一个人要么聪明而懒惰,要么愚笨而勤奋。非此即彼。
我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我从小就被父母认为不够勤奋,尽管脑瓜还算灵光。我在这种心理压力下长大,因此,一听到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我立刻就会对号入座,谦卑地低下头:我懂,那只兔子就是我的化身。我实在是太懒惰了。对不起,亲爱的爸妈,对不起你们给我的聪明的脑瓜。
虽然我很自卑,虽然我很负罪,但是我一直没能把懒惰的毛病改掉。人是习惯的动物,没有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年龄越大,改起来越难。好在,我有下一代了,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就让我的孩子去实现吧。
可是,身份一变为家长,我忽然发现,我其实既不喜欢兔子,也不喜欢乌龟。你想啊:又聪明又懒惰,固然不好;可让孩子由于先天的局限而不得不象乌龟一样终生吃苦,你就高兴了?要是自己的孩子首先具有先天的聪明,然后,再以一个聪明的人身份汲取乌龟的生活态度,那该多好啊!于是,每次我给雨点儿讲龟兔故事的时候,在按传统讲法把故事的正文全部讲完之后,我总要画蛇添足,寄托自己美好的理想:“你的妈妈呀,希望你就象故事中的那只兔子,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同时还希望你千万不能骄狂,还要象那只乌龟一样,兼具刻苦耐劳的品质。”
第一次给雨点儿讲龟兔故事的时候她才半岁,还不会爬呢。即使不爱听,她也躲不掉。伴随着我的故事,她的本事渐渐大了起来,能爬了,能走了,能跳了。当她再不需要搀扶,自己能够完全自由地来回走动时,她看起来似乎更喜欢听龟兔故事中的传统部分,也就是说,她喜欢那条“蛇”本身,不喜欢被我添上的“足”。一旦我把正文讲完,开始说教,她就常常会不耐烦地走开,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