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洛克菲勒的两则逸事

(2006-01-14 08:52:41)

记得在电视里看过一个谈话类节目,有个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为了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并且意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赚钱,她把每件家务事规定了一个价格:每洗一次碗一元钱,每拖一次地二元钱。等等。当场就有观众激烈地表示反对,说是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让他们过早地接触金钱,以免他们的思想变得复杂起来。于是,双方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能不能让尚在学校的孩子了解生活的真相?

 

我是赞成让孩子了解生活真相的,但问题在于:什么才是真相?在这个例子里,这个孩子洗碗、擦地的能力并不一定比“三八服务公司”的小时工要强,只因为他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他就可以得到这份工作,因此,他肯定无法了解“在竞争中生存”这一真相,他倒是可以了解另一个真相:什么是国企?为什么国企总是很难搞好?但我不相信这个结果是那位家长的初衷。

 

有这么一则逸事。(未经考证,但听无妨)。说的是:小洛克菲勒们需要零花钱,老洛克菲勒就带着他们在自家的院子里种土豆。浇水施肥,春种秋收,一番辛苦之后,土豆收获了,几个孩子再把土豆拿到市镇上去卖。这个故事,初听起来似乎与那个家长介绍的经验有相同之处,仔细一琢磨,有很大差别。差别在哪儿?就差在市场意识上。种了土豆去卖给市民,人家买不买?取决于你产品的质量与价格。若是老洛克菲勒说:“孩子们,尽管种土豆吧!送到你妈妈的厨房去!,她会以保护价进行收购的!”那么老洛克菲勒的教育方式就与前面所述的中国家长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据说,洛克菲勒家族的孩子们个个都挺有出息,但在我看来,他们也不过就是避免了成为败家子而已。比起他们的老爸来,他们终究差一些。还有一则逸事(同样未经考证),说的是:晚年的老洛克菲勒去某地出差,在一家饭店登记了一间普通客房,经理说:“您怎么能住普通客房呢?您的公子碰巧也住在这里,他住的可是总统套间啊。”老洛说:“请不要拿我跟他比。他有一个富爸爸,我却没有。”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年小洛们虽然也把土豆卖了出去,但前来捧场的顾客必是抱着五花八门的心态。有人好奇:“瞧,卖土豆的是小洛克菲勒呢!” 有人怜悯:“作个洛克菲勒也挺不容易的,他爸一定是个悭吝人。”于是,小洛们能赚钱,多少还是借了一点儿名人效应。而一旁摆摊的穷孩子们,却只有让自己的土豆物美价廉这一条出路。

 

到底还是不一样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