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夹在“汉语热”和“英语狂”之间

(2006-01-11 06:54:15)

 这篇文章缘起于最近与一些博友的交流。因为我自己对英语颇有些想法,所以也就经常去浏览一下徐小平老师的博客,以及“怎样学英语”、“大学老师朱朱”、“饱暖思英语”等诸位英语爱好者的博客。某天,我看到一个叫“小叶子”的网友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我的儿子在双语幼儿园就读,也学了不少英语单词,可是我怎么觉得他离真正能使用英语还有一定距离呢?”(大意)

这个问题提得十分到位,我拔腿就去了“小叶子”的博客,发表了自己的一番“高见”,大意是:学英语得有语言环境。你瞧我女儿,在国内上的也是双语幼儿园,也学了很多单词,但那些知识都是死的。在新西兰幼儿园就读的第一天,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袜子,又不会用英语说“袜子”,愣把自己急哭了。其实“袜子”这个词明明是学过的,还被老师编在歌儿里唱过呢!

点完“发表留言”,我就下网了。过了大约半小时,我就后悔了。

我想:我说的分明是一堆废话呀!谁还不知道学英语要有英语环境啊!我这番话唯一的价值,就是举出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从而把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又证明了一遍。在我看来,李敖的北大演讲就是这个路子:用一些边边角角耸人听闻的小故事,支持自己的一些平凡,乃至平庸的论点。我怎么一不留神就跌入李敖那个层次了呢?

更惨的是:说不定有人还会对我不屑:什么意思?显摆你在国外是吗?

 

唉,这些在国外(特别是在英语国家)的学生,拥有学英语的便利,那是肯定的。但是大家可能没有想到:这些学生同时拥有一个对等的困难,那就是:怎样学好汉语。

既然已经身在海外了,为什么还要学汉语呢?我在此地遇到的第一个保险经纪人曾给过我一个答案。她是个台湾人,有两个孩子。她告诉我:咱们的孩子一定要学好汉语,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洋人肯雇用我们的原因,在于他想让我们去跟中国客户打交道,也就是说,他希望我们成为一座桥梁。所以,你如果不会汉语,你就没有价值。

这种说法背后隐藏的逻辑是:既然你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纵然你能说一口毫无破绽的英语,你也不可能被当作本土人士。所以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学好汉语,成为一个英语世界里的双语人士。

对这种说法,我不能完全赞同。华裔科学家朱棣华就是个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人,人家照样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照样拿诺贝尔奖,照样娶美国太太嘛!

这位台湾人的看法是一种悲观的看法。还有一种乐观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大多是从中国大陆来的,例如我在此地的第一个房东。她认为: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的世纪,等我儿子这一代长大了,说不定都要争着移民回中国呢。

不论是出于乐观的理由还是悲观的理由,共同的现象不可否认,那就是:华人家庭的孩子全都在被父母逼着学汉语。

但是,这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大家都知道:学语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可是汉字多难写呀。小孩子又喜欢偷懒,能少写一笔绝不多写一笔。所以很多家长渐渐就放弃了“写”,理由是:反正现在已经是计算机的时代了,只要孩子学会拼音,将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用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打字。

然而,打字的前提是认字。可是汉字多难认呀。于是,很多家长渐渐地连“读”也放弃了,告诉孩子说:只要你们保持“听”、“说”能力就行了,大不了等你们大学毕业后,送你们回北大当一年的“外国留学生”。

逐步后退的结果就是:孩子们连“听”、“说”的能力也难于保持。要是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还好,因为这个孩子必须得跟家长沟通,所以他/她还能保持着相当的听说能力。若是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则孩子们的汉语能力将随着在家里的排行而递减。因为小孩子跟大孩子说话的时候,首选语言必然是英语。

此地的华人协会为华裔子女开办了多种多样的汉语补习班。有一次,我去观看了这类补习班的汇报演出。第一个节目,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女孩子走上台来,为大家朗诵儿歌。这女孩子长得又高又壮,一身运动装,脸上带着质朴天真的微笑:“我家院子里有七只鸭。一只,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六只,咦,怎么少了一只?”完了。鞠躬下场。观众热烈鼓掌。

这孩子起码也得上初一了。她的汉语水平,比起国内同龄孩子的英语水平来,显然差一大截。所以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俗话说:“一家一本难念的经”。海外学子有海外学子的烦恼。

 

前几天给一个大学同学打电话。她现在在斯坦福大学教中文。她自己也有两个孩子。我们俩聊着聊着就说起了海外华裔子弟学汉语的难处。我说:“我发现为什么孩子们不爱学汉语了,因为汉语读物大多没意思。你瞧咱中国出版的那些汉语教材,内容陈旧,思想落后,孩子们怎么可能爱读呢?”

我这位同学说:“你说得对,但这还不是根本原因。”

我问:“什么是根本原因?”

她说:“根本原因在于海外没有中文环境。他们在美国学中文,不就跟咱们当年在中国学英语一样吗?”

这话透彻!我只有点头称是的份儿。

 

学语言要有语言环境,可是每个人又都只能选择一种环境生存。非此既彼。古希腊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说:“人不能一次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最多也不过就是脚踏两只船罢了。”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注定要被夹在“汉语热”和“英语狂”之间,同时向两种语言宣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那句老语:让中国强大起来!如果有那么一天,说汉语的人成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人,咱们的子子孙孙,不就可以不受这个夹板气了吗?

诸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努力吧!

我怎么一不留神,又说开套话了?夹在“汉语热”和“英语狂”之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