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在别处(一)

(2005-12-20 09:14:49)

我的英语第一次被别人称赞是在我进医院生成成的那一天。进院报到之后,护士长带我参观了一遍病房的各项设施,并向我解释了麻醉及手术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有一个问题没听懂,那就是她问我:“上次手术时,你是采用A种麻醉方式还是B种麻醉方式?”

这里的“A”和“B”分别是两个专业术语,很长很长的单词。

我说:“我没有概念。”

她换了一个方式问我:“做手术时你是睡着还是醒着?”

我说:“醒着。”

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于是问我:“你到新西兰多长时间了?”我说:“三个月。”

“噢,那你英语真好”。她说。

单听这最后一句,我可能还会飘飘然。可是再加上这句前面的条件,我就弄不清这到底是表扬还是批评了。要知道,从12岁上初一算起,我实际学英语的时间已经长达27年了。难道在别人听来,我的水平仅仅是高于三个月的学习所应达到的水平吗?

第二个称赞我的人是莎拉。她是PORSE机构的工作人员,每月一次来我家进行育儿指导。她让我给成成写成长日记,我隔几天就得挖空心思拽一段英语。有一次,她看了我写的成长日记后称赞说:“你的英语很好。”

“真的?”我美滋滋地问。                       

“真地,”她说,“你写的东西没有错误。”

哼,仅仅是没有错误而已!

 

我的英语到底怎么样呢?我总是想找一个标尺衡量一下自己。标准化考试是一种衡量方式 ,而我最擅长标准化考试。96年我去美国之前,托福就考了640GRE也考了2030,可是到了美国以后,我还是时常产生疑问:他们说的是英语吗?怎么跟我学的全不一样?

在美国的那段日子,经常有同学鼓励我。据他们说:英语听力有一个门槛。一开始你在门槛之外,什么都听不懂,但是经过不断的积累,量变到质变,然后突然有一天你就会跨过那道门槛。一旦跨过门槛,你就会顿感耳聪目明,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

怎么才能尽快跨过这道门槛呢?

大量地听,还得有耐心。

我于是耐下心去,将自己尽量地暴露在英语世界之下。上课耐心听老师白话,饶是不懂也睁大眼睛使劲儿盯着他/她;下课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甭管做饭还是吃饭,始终保持背景里飘荡着英语发音。狂轰滥炸的结果是:我练就了充耳不闻的本领。从前,如果旁边有人说英语,不懂我就会焦虑;现在,我练出了逆来顺受的本事,你说你的,我照样走神。

(回国后看那个陆毅主演的海岩剧,每次听孙楠唱:“你快回来”我老是想到在美国上课走神的经历。)

总之,在美国一年,我到底还是没能跨过那道门槛。虽然曾经有几个瞬间,我觉得自己离那道门槛已经很近了。

 

98年从美国回来。刚回国时,对英语还有残留的兴趣,时常买两张盗版VCD看看,但时间一长,听力下降,看盗版VCD也只会盯着字幕看了。

更重要的是,回国之后,每当我想系统学习英语的时候,我总是问自己:这是真实的有用的英语吗?想当年考托福的时候,背了多少千个单词,做了多少本习题,可是到了美国之后,那些知识很少用得上。我能分辩desirabledesirous,我知道conceptconception的区别,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我自信地认为:一个普通美国人,比如说一个加油站的工人吧,你问他presentationrepresentation有什么差别,他多半说不出来,但我却知道!可是我能据此得出结论说:那个工人的英语不如我好吗?

我感觉国内的英语教学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以对付托福、GRE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关于这个极端我就不多说了,其实大家也都明白,学托学G并不是为了学英语,只是为了拿奖学金。如果能顺利拿到奖学金,那么就算目标达到,学有所得;另一个极端就是在口语教学中过分强调俚语和俗语,就好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总教老外说“吊儿朗当”、“哇噻”、“盖了帽儿了”一样。

排除掉这两个极端之后,我感觉我真正想学的英语,是一种又简单又正确的表达法。对这种表达法,我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有人说:多跟老外对话就行了。我却想说:老外也不是个个都能达到这个水平。

那我到底应该去哪儿去学呢?

 

曾经有一个教授告诉我:有一种理论认为:成年人永远也学不好外语,最多只能用外语学会做某一件事。

我觉得这种理论颇有道理。用这个理论就能完美地解释我那个“加油站”问题:加油站工人和我,到底谁的英语更好?以这种理论来解释,答案将会是:不存在谁的英语更好的问题。加油站工人会说“加油英语”,我会说“文学批评英语”,我们各自会用英语做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此而已。

人们通常总是认为: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比用英语读理论著作更容易,于是人们就不理解:你在美国都读上研究生了,怎么出门还不会加油呢?如今,我找到解释了:英语不是金字塔:基础知识在底层,高级知识在尖端;英语是条块状结构:医学英语啦、商务英语啦、法律英语啦、家庭主妇啦,等等等等,它们分属不同的条块。成年人到了外国,能学会其中的一块就不错了。

于是,当我们再决心学英语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问自己:我打算学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问的是:我打算学哪一块英语?

至于我,在98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基本上就放弃了系统学习英语的努力。我想:未来的生活把我推到哪一块,我就再去学那一块的英语好了。

直到这次来新西兰之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