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大降价啦!
我建议我妈去商场扫货。我妈说:“我那几个小钱,哪里谈得上扫?捡货还差不多。”她告诉我:她打算捡几件服装啦礼品啦,带回中国给她的儿子媳妇和孙子。我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她的要求不高,就两条:物美价廉,但不能“中国制造”。
我感觉她的要求有点儿像“向左走,向右走”。果然,一天逛下来,她一件也没捡到。
纽西兰的服装已经百分之九十“中国制造”了。什么能逃脱“中国制造”呢?雨点儿上学穿的校服。校服这种东西,各校有各校的款式,每个学校也就几百来个学生。每款校服十年的消耗量加在一起,都不值得去中国制造一回(这还没算上十年的保管费和折旧费)。也正因为校服都是本土制造,所以校服奇贵。一双校鞋纽币六十块,合人民币三百多。
我告诉我妈:除了校服之外,想买“新西兰制造”的服装是绝对办不到的。如果你运气好,并且足够耐心,你有可能捡到一、两件“斐济制造”或者“汤加制造”。
我妈不信,在商场里逛啊逛啊,每看到一件衣服,先扒开衣领,认真阅读领子下面的那个小标签。“中国制造”总是写在标签的最底下一行,十分好认。
最后,我妈看上一件纽西兰橄榄球球队队服。橄榄球是纽西兰的国球,纽西兰的“全黑”队今年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获得了多少多少场比赛的胜利。“全黑”队的队服,顾名思义是全黑色的,胸前绣着一只银蕨叶,绝对漂亮,绝对纽西兰。但我估计“全黑”队队服今年的销量不会太小,很值得去中国制造一回。
果然。
对于“中国制造”的拒绝,我以为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那时有个经典故事(也许是来自一个相声?):某人出国公干,带回了一堆洋装,美滋滋地连商标都舍不得撕,结果被文化人认出:“Made in China”。
这个故事在一代人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很多人在出国购物时,除了物美价廉之外,最在意的就是:不要“中国制造”。
我问我妈:买回了“中国制造”又怎么了?是不是意味着你没有文化,认不出“Made in China”这三个单词?
我妈说:不是的。如果是“中国制造”,为什么还要大老远地跑到纽西兰来买呢?
原来是为了这个!
如果是这样,那么,您的观念得改变了。我以为:“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产品”。一件纽西兰本土品牌的衣服,它的设计,体现了纽西兰的创意和智慧;它的质量,有纽西兰公司的信誉来作保证;它在纽西兰的市场上行销,面对的是纽西兰消费者。所以,尽管它在中国加工,它实际上完全应该被视为纽西兰市场上的“纽西兰产品”。
简单地说就是:它虽然是“中国制造”,可是您在中国买不到。
就拿我来说吧,我的身材比较高大,在中国买衣服时,可选择的范围就比较小。好不容易看上一款衣服,一挑号码,最大尺寸只有:165/88,(大概相当于欧洲系列的8号)。但是在纽西兰,衣服号码通常都是从10号起,一直到18号为止。10号正好适合我。(我在本地还算苗条的呢?!)
所以我喜欢在纽西兰买衣服,原因很简单:这里的市场上买得到我能穿的衣服。不必计较哪里制造,实用就是硬道理。与实用相背离的情调,往往是小资的情调。我妈虽然已经退了休,但我认为她中的实际上是“小资”的毒。我唯一算不清的是:我在纽西兰买了“中国制造”,究竟是为增加出口做出了贡献,还是为拉动内需做出了贡献?
昨天我买了两条裤子,四条T恤衫。我妈问:“都是中国制造吧?”
我说:“No。五件‘Made in China’,还有一件Made in Portugal”。
回家一查字典:Portugal,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