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在别处(二)

(2005-12-21 10:13:34)

来到新西兰之后,我又计划学英语。然而,今日奥克兰的英语环境,比起97年美国俄勒冈的英语环境来,又差了一大截。据说,奥克兰一百多万人口之中,华人已经有十万多,占十分之一强。商家不能等着移民学好英语再做生意,于是,主要的商场、银行、餐馆等服务设施基本都有华人营业员。而政府那边,基于对保护移民权利的考虑,也对移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语言服务。到医院看病,如果英语不过关,可以请翻译陪同,费用由政府掏;给政府机构打电话,如果感觉自己说不清,就可以在电话里申请翻译服务,电话线上立刻就会形成三方对话的局面。

也就是说,一个移民,即使一句英语不会说,也能在这里对付着生活。当然如果你想对这里的生活有深入的了解,不懂英语还是不行。关键是:往哪个方向深入呢?这就又涉及到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了。原本我的打算是:生活把我放到哪一块,我就学那一块的英语,但现在,我的命运只是把我放在了奥克兰生活的表层,我仍然必须自己选择深入的方向。于是,我的困惑又转了回来:到底学哪一块的英语?

 

曾经有一段时间,夜里抱着成成的时候,我就用耳机听BBC。听着听着听出了一点儿门道。我觉得英语听力的锻炼其实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就拿以下这两个句子来说吧:

He is anything but a batman.

He is nothing but a batman.

第一句是说:他是什么都不能是蝙蝠侠,即:他绝对不是蝙蝠侠;第二句则是说:他除了是蝙蝠侠其他什么都不是,即:他肯定是蝙蝠侠。

这两个句子,如果在笔试中出现,只需给我30秒的时间,我就能正确翻译,但是在听力中出现,由于它们稍纵即逝,我只是感觉听懂了一片单词,而它们组合起来的意思,我却不能明白。

原因在于: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不熟悉的,需要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和转换。一分析一转换,时间就过去了,下一个句子接踵而至。那么,假以时日,多次重复,会不会终于有一天,我不再把单词一个一个拆开来反应,而是囫囵着去感受呢?一定能!就这样,我相信了朋友们以前讲过的“门槛”理论,虽然我还没有跨过这道门槛。

 

我听啊听啊,相信自己离那道门槛越来越近了。但是,每当我感到自己有所进步,想在现实生活中测验一下的时候,那道门槛又变得捉摸不定地遥远。我发现:那道门槛并非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等着我,而是随着我的进步不断地向后挪动。

比如说,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的用词既不准确,语调也比较平淡,如果我给医生打电话约时间,对方一听就知道我是个新移民,于是也会相应地放慢语速并且捡简单而标准的词汇来与我对话。于是,对方的英语我能听懂百分之九十。

后来英语有了进步,用词也比较准确了,语调上也能有意像老外那样,拐来拐去地说了。这时再给人家打电话,人家一听就知道这人在奥克兰已经呆了几个月,于是说话便比较放松随意了,结果我的感觉仍然是:只能听懂百分之九十。

这就好比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初到北京的老外,我们会规规范范地征求他的意见:“你想吃一个西红柿吗?”如果是面对一个北京人,我们就会随随便便地问:“凶柿,吃吗?”

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我则想说:“英语在别处”。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一直感觉自己够不着那个真正的英语。我真想对着高山、大海、森林大声喊:“英格力士,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学期结束了,雨点儿的学校为家长开了一个茶话会。会议开始,校长讲话。第一句是:“Another Christmas, another morning tea.”(又一个圣诞节,又一个茶话会)。

我想:又简单又正确的英语,我听懂了。

接下来,校长说的话我百分之百都能听懂。她主要是感谢大家。为了这件事或者那件事,感谢这个或者感谢那个。她所要感谢的最后一位是本校的邻居。这位先生住在学校隔壁,学校的活动对他多有打扰,经常有家长的车停在他的门前,等等。校长一边感谢他,一边请他站起来示众。这是一个身材魁伟满面红光的KIWI老头儿(新西兰本地人称自己为KIWI)。他站起来,笑容可掬地向大家致意。就在这时,校长的一句话像一阵风一样从我耳边滑过,我还没来得及抓住这句话的意思,听众们就全都笑了。

我真沮丧呀。百分之九十九都听懂了,就那百分之一成了耳边风。偏偏大家就只为那百分之一而笑。我的笑容晚了半拍,被暴露了出来。

看来,只会简单而正确的英语还是不行啊。

接下来,家长和老师开始自由聊天。我站在那里,身边没一个认识的人。旁边的人三三两两聊得热闹,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去跟人家搭讪。

May I butt in?”我倒是学过这么一句:“我能插句话吗?”可是这句话似乎太过亲昵,也许并不适用于这种谁都不认识谁的场合。正犹豫着,雨点儿的班主任老师Springnett小姐向我走来。于是我笑脸相迎,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认识的人。”

我以为这话表达了我见到她的喜悦之情,没想到,她竟一再向我道歉:“对不起,我忘了今天你也来。我刚才一直在跟谁谁讲话。实在对不起。”

怎么?难道我这话有批评的意味吗?我开始惴惴不安了,说话也有点儿不太流畅。这时Springnett小姐问我:“你们在家里庆祝圣诞节吗?”

“庆祝”,她用的是“celebrate”。我说:“要啊。”

她说:“Apple(雨点儿的英文名字)告诉我:家里还没有圣诞树呢。她很想要一棵圣诞树。她每天都画教室里的圣诞树。”

哦?原来“celebrate”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的意思。我还以为家人之间互相说声“圣诞快乐”,就算庆祝了呢。

我挺不好意思,好像自己说谎吹牛了似的。

Springnett小姐又对我说:“你给Apple写的读书笔记,写得非常好。你英语非常好。”

我记起了莎拉对我的称赞,于是谦虚地说:“我写的时候很小心,所以没有错误。”

她说:“不仅仅是没有错误,你的英语写得比我还好。”
   
“真的?”我美滋滋地。

“真的。”她很认真地。

这时我可有点儿感慨万千了。我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的口语就是不行。我的口语和我的写作差距太大了,你该不会以为那是别人写的吧?”

Springnett小姐笑了。她说了一大串解释的话,主要是解释为什么她自己写作不行。她的话我都能听懂,我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忽然,我注意到她脸上露出了些许尴尬的表情,然后她问我:“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我想点头又想摇头。我不是全都听懂了吗?为什么她脸上会是一副似笑非笑的样子呢?哎哎呀,我明白了,一定是我又漏过了一个笑话!Springnett小姐很可能讲了一个笑话,她期待着我的会心一笑,偏偏在这时,我的破绽露出来了。

我们的谈话到底还是没能上一个层次,始终局限在一本正经的范围之内。而那种能让两个人会心一笑的东西,很可能才是真正的交流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