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国病人》电影如何拯救小说

(2018-08-17 23:27:34)
标签:

黑马

文化

阅读

英国病人

分类: 书评/序/跋
《英国病人》电影如何拯救小说

一部被电影“拯救”的小说

黑马

     最近令文学爱好者关注的一个大事件是长篇小说《英国病人》在著名的小说大奖“布克奖”50周年最佳小说公开投票中胜出,获得“金布克”奖。将过去半个世纪的52部获奖小说重新审读,五个评委各负责一个十年中的获奖作品,然后分别选出五部代表作品角逐最终的唯一一个金布克奖,这样的举动近乎天方夜谭,甚至疯狂,这是只有文学界才能想象出来并付诸实践的事。最终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金布克奖得主是斯里兰卡出生的加拿大作家翁达杰,他1992年的获奖小说《英国病人》在公开投票中甚至击败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自由国度》,成为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小说奖作品中的最佳。

不得不说的是,前些年台湾版是把这个English Patient的书名翻译为《英伦情人》,现在的新版本叫《英国病人》,其实根据小说的情境,最应该翻译成《英国伤员》才对。因为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参与了军事行动并在驾驶飞机的过程中被德军击落浑身大面积烧伤形同鬼魅的人,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病人”。

看到这个消息我情不自禁地首先想到的是我前些年在英国看到的根据这个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大漠黄沙,蓝天白云,阿拉伯的异域风光情调与趾高气扬的英国殖民者,那些令人震撼的史诗般的画面堪与大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媲美。而残酷的战争背景,血肉横飞的血腥场景,又让我想到劳伦斯的诗歌《新天地》:

“被杀戮的青年和成人,一堆堆

      一堆堆,一堆堆,可怕的恶臭尸堆

      直到堆成山,直到或许化作乌有;

      成千上万破碎恶臭的死人

      那是青年,成人和我

      泼上油烧毁,化作腐臭的浓烟,滚滚”

与这残暴的战争画面交织的竟然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北非撤出来的一个因严重烧伤而失去记忆的“英国病人”艾尔麦西,在一个富有爱心的加拿大籍护士的细心照料下,在意大利托斯卡纳荒废的别墅里渐渐恢复记忆,断断续续回忆起他在非洲与情人凯瑟琳经历的一场爱情悲剧,凄美动人、哀感顽艳。翁达杰谈到这个故事时说:“我写小说就像进行考古发现,抽丝剥茧地呈现故事的过去,再让它回到现在。”小说男主人公碎片似的的回忆在电影镜头下逐渐还原故事的真相,可谓情深似海,轰轰烈烈,最终以女主人公惨死,男主人公几乎烧焦的悲剧结束。是这个普通的女护士每天给他清洗伤口,打针换药,才让他维持了生命,并把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留给了后人。同在别墅里居住的还有“一路寻仇”的卡拉瓦乔,他终于找到了他怀疑当了德国间谍的艾尔麦西,也不断地想从“英国病人”的回忆中发现故事的真相,从另一个侧面加强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叙述:原来他不是德国间谍,仅仅是为了救自己在山洞里濒临死亡的情人,用手中的地图换取了德国人的帮助,让他回到了山洞。而美丽的护士汉娜,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而对这个英国病人倾注了无限的爱心,与此同时她超越了种族偏见爱上来自印度的拆弹兵基普。病人回忆中的爱情故事与护士和拆弹兵之间现实中的爱情故事交错上演,评论家认为护士汉娜事实上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而且作者以如此喜爱、关怀、理解和复杂的方式塑造了她。” 这与大部分布克奖获奖小说均以男性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是《英国病人》的独到之处。这个故事更是让一流的男女影星们演绎得大气磅礴,淋漓尽致,似乎爱情在炮火硝烟的死亡背景下更凸显其壮美,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趣的是当时英国各类报纸上只要谈到老少恋,就会出现toy boy (小白脸男生)sugar daddy(甜爹)这样的词,而《英国病人》里无比阳刚豪气的男主角扮演者范恩斯就会被隆重推出,有图有真相地讲述他与年长于他十几岁的一个女演员之间惊世骇俗的恋情,他们是他弱冠之年排演莎士比亚话剧时的搭档,饰演母子,因戏生情,成为著名的母子恋,被冠以toy boy的代表人物。但在各种活动中,范恩斯总是与浓妆艳抹的老女明星恋人手挽手出双入对,恩爱有加,那种场景如今也只有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可以与之媲美。这又令人联想起电影中那对恋人似乎也是男女存在年龄差距,女方年纪稍大,是风情万种的上流社会知识女性,男方则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这样的角色似乎范恩斯演得得心应手,很有本色出演的成分在其中。

一部如此成功的电影,又有各种花边新闻和魅力无穷的男女演员的衬托,是否会影响到公众对小说的投票?这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吧。获奖后翁达杰发表获奖感言时就坦言或许电影对他的小说的胜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甚至说电影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面孔已取代他头脑中具体幻想过的人物形象,如拉尔夫•范恩斯内敛孤僻却蕴含极大情感能量的脸,朱丽叶•比诺什感性多思、易受伤害的脸。同样成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辛德勒的名单》也都改编成了影响力颇大的同名电影,但似乎战争+爱情的《英国病人》更容易打动观众,影响他们对小说评奖时的投票倾向。所以说,在五十二部佳作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冠上的明珠是有多种非文学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五十二部佳作各有所长,没有哪一部具有绝对的优势,文无第一,这是历史的经验。《英国病人》以“综合实力”取胜,正说明了评奖的不确定性。

但无论如何,它是一部难得的文学作品,从媒体传播的角度说,一部小说获得了压倒多数的赞誉成为一个文学事件,“卖点”就突出,值得认真回顾研究一番。

待到我们离开了那部史诗般的电影回归小说文本,不得不说,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部扑朔迷离、晦涩曲折的作品。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普通读者打开它能不能有耐心读下去发现迷宫一样的叙述中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问题。可以说它是达达主义的拼贴小说,也可以说是多声部轰鸣的交响曲,现代和后现代小说的多种特质熔于一炉,作者的匠心独运、良苦用心背后,似乎在构筑一个看似无比松散实则疏而不漏的心灵的史诗结构。但也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那样,“我猜想而且比任何人都清楚,或许《英国病人》仍令人困惑,带有节奏错误。”

令人困惑的是其奇崛冷僻与多变的叙述角度,这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型的小说家本身的特质造成的,他无法迎合线性阅读习惯的大众心理,纯作家内在世界的曲折展示方式不能为了线性的故事发展而改变自己内视的角度,他其实根本不是要叙述一个故事,他是在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故事仅仅是一个契机,一个偶然的素材而已。所以这等令普通读者产生的困惑就是不可避免的,要进入他的内心,是读者的事,而不是他要迎合读者。真正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和耸人听闻的事件每天都在新闻里发生,小说的虚构功能甚至对此望尘莫及,小说家如果仅仅沦落为讲故事的说书人,他可以故弄玄虚一番,但他离不开线性的故事脉络。但一个特立独行的小说家要超越“故事”,要叙述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不能让故事控制自己心灵的节奏,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而所谓节奏的错误,那正是作家自己心灵的节奏与普通读者对线性节奏的追求之间产生的错位。作家要特立独行,就无法避免这样的“错误”。

但可贵的是,电影导演能够以惊人的洞察从作家迷宫一样的叙述中敏锐地剥离一切反线性的障碍,准确地把控故事的发展节奏,从而最大限度地从中“拯救”出那个纯粹的故事,将它用视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声色音画的世界中捕获了观众的眼球和脉动。

这就是一个电影如何以反小说的方式普及了一部小说的现实故事。因此这次力挺《英国病人》的小说家卡米拉·沙姆西说:小说本身是“让人心烦,但坚持让你一次又一次重新翻看、总是带来新的惊喜或喜悦的那类书”。还说:“书中史诗感与亲密感无缝连接,语言精巧,结构复杂有趣,印度的拆弹专家、考古学家、旅行家、护士等等,每一个角色的刻画都很饱满……书中每一页都饱蘸人文主义色彩,翁达杰的想象力在开罗、意大利、印度、英格兰和加拿大之间自由驰骋,没有疆界。很少有小说真正配得上‘变革性的’这一称赞。但《英国病人》配得上。”

看来,电影留给人们的是故事的奇崛,而小说需要读者去用心缓慢地发现风景和心灵的史诗。

 

 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