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英国,看英国
(2018-08-18 19:51:15)
标签:
杂谈黑马文化英国张讴 |
读英国,看英国
黑马
四十年前高考时莫名其妙被录取进了英语专业,懵懵懂懂跟着启蒙教材《灵格风》英语教程学起来,从最基本的英式生活点点滴滴也就是吃住行对话开始。连巧克力都吃不起、小胡同大杂院甚至农村睡土炕出身的我们,却要背诵各种与奶酪和巧克力有关的美食名称,都不懂house的基本意思就背诵Many people in London live in their own houses, 学完方知英语里的house不是我们概念中的住房,指的是独栋别墅、双拼别墅或排屋,这些只能在中国大都市的老租界里看的到。所以请老外来咱家的大杂院和单元楼房不能说请来my house。而开始学习英国小说,最难的不是那些哲理性的叙述,难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写实部分,比如壁炉、厨房的一切用具和各种食物的名称,具体家务活的各种做法,这些仅靠查字典是很难翻译和理解准确的。进入网络时代后通过网络查一些词汇的图解,会发现当年的一些翻译仅仅是字面对应,没有真正翻译到位。
总之,常识,生活细节,语言习惯,社会习俗等等,这些才是我们真正理解英式生活的障碍,仅靠几年课堂学习远远达不到目的,翻译多少作品还是感到隔靴搔痒。在没有真正生活在英国之前,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还要读杂七杂八与英国有关的各种书籍,学术性强的与生活知识性强的都得不由分说大量接触。
这方面钱乘旦先生早期写的和翻译的两本书至今还要经常拿出来翻翻,一本是九十年代初所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一本是2001年翻译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的巨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前者高屋建瓴,脉络清晰,足以让读者对“英国道路”有清醒的理性认知,后者则从生活、生产的点滴说起,恰似一部英国普通民众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有AO Wei ER《通往维冈之路》的激情余韵,又似一部百科全书,活生生展现一个草根英国的强大存在,让你知道这才是远离伦敦和宫廷的真实的英国大多数。
而对现代草根英国进行“内视性“描述的佳作迄今为止还应该说是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这位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鼻祖探讨的不仅是底层英语的演变,更多的是叙述底层英国的生存方式,连“烧心”这样的词都进入了叙述范围,英国人称之为“heart-burn”—心烧,而不是我们想象中心里燃烧着一团火的意思。真是活灵活现生动的学术著作。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英国的野花、英国的教堂、英国的厨艺礼仪等名目繁多的知识性书籍,LLS的小说中就提到过当年英国家庭主妇必备的一本讲厨艺和礼仪的《家政书》,作者是伊莎贝拉·比顿,干脆简称“比顿的书”。
读了英国,最好是去亲自住上一年,体验英伦四季,也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对照印证一番,那种想象与现实的对比有时是惊人的对与错,自然颇有收获。我那年本来是去英国的大学研究一年LLS的,结果禁不住现实冲击的诱惑,还是开始了游走与体验对照,加上读报和看电视节目,竟然在LLS故乡研究专著《心灵的故乡》写作之外还急就一本旅英随笔集,本来叫《看英国》,结果被编辑抬举,改成《情系英伦》。这类短期内的观察还是有限肤浅的,理论上应该归入journalism(见闻类记述),只能说点切肤之感,给读者增加感性认识。有些能人去个十来天走马观花也能攒一本貌似有趣的浮光掠影书。真正要深度阅读的还应该是常年旅居英伦又有深入研究的文人著作如《英国风物记》,几乎触及了英国社会政治和草根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配有翔实的大量照片,更在书后列有一长列研究英国社会历史风俗的权威参考书,可谓新时期英伦研究之翘楚之作。希望我们的英国文化研究者们都能有作者张讴先生的新闻敏感度与历史文化深度,在媒体写作与学者著述之间趟出一条雅俗共赏之路,写出将历史与现实无缝链接的启迪心灵之书。(发于今日深圳深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