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至的故乡--顺天府与京兆的涿州

(2018-06-30 14:42:00)
标签:

直隶

河北

顺天府

京兆

分类: 俺的随笔

   闲来搜寻一下故乡早期的西学前辈写点文字,也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不过还是找到了齐如山、张若名、田德望和许君远,有人就说还有冯至啊,你有这么著名的同乡前辈,他可是保定的骄傲啊。我就跟他们解释一番,说明冯至先生是“直隶涿州人”但不是保定人的道理,虽然涿州现在是在保定区域内。考察一下冯先生的故乡,就是对京津冀这一片区划的历史回顾,不断的分分合合,看上去委实有趣,也更加说明了京津冀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

简言之,涿州在新中国成立后划归保定,但在冯先生生长和离开故乡后的很多年代里,涿州属于顺天府,也就是北京。京津冀这一大片区域在几十年里东拆西划,经常是邻村突然就成了“外地”,令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绪。某地划归不同的省市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会明显不同,区域间的贫富差别也随之拉大。于是一个甲子之后,又开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看看冯先生的故乡在区划中的演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冯家是天津盐商,祖上是否天津人待考,八国联军侵华后逃难到了涿州,冯至就在涿州出生,在那里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四中,后又考入北大,成为著名的诗人,随后在国内几个地方教书,再负笈德国,成为大学者,回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直至新中国成立成为第一任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一路下来,可谓风光无限,在自己成名成家的过程中,他的故乡涿州却经历了地域重组,已经从顺天府(北京)的涿州演变成了河北省保定地区的涿县。我记得八十年代有一次听冯先生讲座,从他的口音里根本听不出是哪里人,回来查阅当时的《中国翻译家词典》,上面记载是河北涿县人,还觉得奇怪,从来没有听人提起冯先生的河北背景,更没有人说冯老是保定的骄傲这样的话。原来他是直隶顺天府人,但这个顺天府早就不存在了。

   当年的直隶顺天府掌管的是京畿治安和行政事务,从乾隆八年开始辖五州十九县,北起延庆,南至大城,东临渤海,山水壮美,地域辽阔,是直隶最为富庶之地。顺天府大堂就在京城,保留至今。那时顺天府尹的职位显赫,“品级为正三品,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由尚书、侍郎级大臣兼管。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用现在的话说,顺天府尹就是北京市长。但北京城垣之外的事务又置于直隶总督和顺天府尹的双重管辖之下,可见那时的京城与直隶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较“一体化”的。有趣的是当时的顺天府下辖一个保定县,是当时全国最小的一个县,现在是河北文安县的一个镇。那个保定县在北京正南位置上。

这个顺天府的大片地区是真正的“京畿“,成了拱卫京师的缓冲地带,雍正曾为顺天府御书训辞:“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可胜任。随着民国的开启,顺天府撤销,改为“京兆特别行政区”也叫“京兆地方”,直隶于北洋政府,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成为首都后,直隶改称河北,京兆地方又撤销,后经过“中共抗日政权、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并立,相互交错,变化频繁”的历史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地方又经过了频繁的地区划归,才各自有了新的归属,分属北京、天津和保定。

冯至先生的家乡涿州经历“房涞涿”县和涿良宛县的重组和拆分,最终以涿县的名称划归河北保定,后又成为县级市涿州市。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语境里,如果说冯先生是河北保定的涿县人确实比较牵强,还是定位为“直隶涿州人”更符合实际。所以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很多民国的文化老人简历里不说自己是“河北某地”人而说是“直隶某地”人了,他们是历史的人,与现在无关。(本文发在今天的深港书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