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志摩式的浪漫翻译法

(2016-03-26 09:34:05)
标签:

翻译

黑马微博

女人姓氏

词尾

分类: 俺的随笔

   很多我们今天视之自然的事其实是经过多少年的曲折改变才发生的,现在才是真的原本,这么小的事都这么难,可见没有不难的事。  

   http://jb.sznews.com/html/2016-03/26/content_3489000.htm(今日晶报专栏文)

    当年多情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与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匆匆一见就难忘其花容月貌,闻其死讯后痛心疾首作悼亡诗,确是哀感顽艳,或许因此国人才得知英国当代竟有如此凄美才女。那首诗题为《哀曼珠菲儿》。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徐诗人一多情浪漫就忘了“曼珠菲儿”本是凯瑟琳她爹的姓氏,不能随便给弄成女性化的中文。此诗从此误导国人一个甲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被纠正过来,她的姓应该是“曼斯菲尔德”。后来发现徐志摩对翻译基本上是玩票的态度,很不可取。他虽然是中国第一个翻译劳伦斯作品的人,可他竟然把劳伦斯的散文《论人》给翻译成《说是一个男子》,荒谬到极点。怕是喝着白兰地醉眼迷离中给报纸赶的一篇文章。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翻译外国女子的姓氏时,大家似乎又都受了强大的俄语影响,想当然以为西洋女子的姓氏都该是阴性词尾。这是因为俄国女子的名字传统上都是名字+阴性词尾的父名+阴性词尾的父姓,婚后把父姓改为阴性词尾的夫姓。于是俄国女子的姓氏结尾都是什么卡娅、娜和耶夫娜之类,听上去确实婀娜动听。如妮娜·巴甫洛夫娜·米哈尔斯卡娅,又是娜又是卡娅,其实后面两个都是男人的名字改了阴性词尾,前一个是她父亲的名字巴甫洛夫,后一个是她丈夫的姓米哈尔科夫。

   但即使这么有规律的俄语,翻译起来也会出问题。托尔斯泰的名著早期译名是《安娜·卡列尼娜》,后来人文版译本就把尼娜改成了“宁娜”为“卡列宁娜”,因为安娜的丈夫姓卡列宁,她应该随夫姓卡列宁,改成阴性词尾自然是卡列宁娜。以前给弄成“尼娜”估计是犯了浪漫的毛病,忘乎所以造成的。这类问题竟然多年没人意识到,大家都视之为自然,以至于现在我在文章里写成“卡列宁娜”后还被编辑改回为“卡列尼娜”。估计这个问题与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没有随列宁的姓叫列宁娜有关。设想,如果她叫列宁娜,人们绝不会翻译成列尼娜。

徐志摩式翻译加俄语的影响使得外文语种里女子姓氏的中文翻译更加幻化。只说著名的《简·爱》,这个姓氏给翻译成“爱”当然很美,但估计就是考虑到这是个女人的姓氏,所以被翻译成“爱”了,严格说应该翻译成“艾尔”更合适。

     多年前我们都自然地管萨特的妻子、《第二性》的作者叫波芙娃,几乎没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多少年后才有人如梦初醒说这是人家的姓好不好,给改成了“波伏瓦”。但最早翻译成“娃”的肯定也是通法语的专家,估计受了俄文姓名翻译的影响,一看是女性就把人家的姓氏往动听的阴性表达上靠,结果忘了只有俄语里女子的姓才改阴性词尾。还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女作家戴莱达,一直被翻译为“黛莱达”,用了中文里女性化的“黛”,不能说错,但也是受了这种影响,要强调她的女性身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世界有时真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