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一个案底揭开了

标签:
劳伦斯黑马翻译论文娱乐 |
分类: about劳伦斯 |
过年一乐就是弄清了25年前一个小骗局,到了网络时代露了馅,真是可笑可悲。
某劳伦斯作品超级粉丝经常在微博上与我调侃,前天他发现我1991年就发表了一篇他认为是很好的论文并把那个论文集《劳伦斯研究》封面发在朋友圈里,似乎是表扬我起步很早,结果证明这是个隐瞒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小骗局,令我哭笑不得,但也释然。
听起来1991是很遥远的月球上的年代了,那时我们刚刚而立,觉得永远会那么年轻向上,是的。我记起来,那之前三年嗓嗨某教育学院的英语教授刘某说他组织了一些人突击翻译了一批劳伦斯作品要出版一套作品集,此举在当年很是规模盛大,这个组织工作和出版工作确实要有能人来操办方可,而且要有出版社肯投资出版。我刚硕士毕业三年,虽然做的劳伦斯专业研究,但根本不具备这种组织能力,所以还是很钦佩他的。待他来北京找到我要求我把一些写的论文给他做研究参考,我当然乐意,就给了他。虽然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专业研究劳伦斯的,只是一些英语专业的大学教师,我还是愿意与他们合作,毕竟我相对最专业。他还说成立个劳伦斯研究会,让我名列理事,我也很荣幸地答应,我才28岁就能理个事,还是很有知遇感的。
但令我惊讶的是当年我给他的论文里有一篇尚未发表的很长的复印稿,现在我才知道,刘教授居然根本没告诉我,就在1991年出版的《劳伦斯研究》(山东友谊书社出版)里发表了这篇文章的完整版,而且出版后也没告诉我,遑论给我样书。我估计可能这本书销量不大,稿费并不高,他就隐瞒了,估计他断定我是看不到这本基本没有销量的书的。此举确实很不君子。但我也很为此高兴,网友为我揭开了这个案底,让我知道我的这篇完整稿早在1991年就首次发表了。看到那书上写的是他和几位国外劳伦斯专家共同主编,我就明白这本销量很小的书对他意义重大,这应该是他与国外专家的合作重大学术成果,为他出国获得职位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自然是重要的。后来我想修改得更专业些,就趁机学了点当时流行的批评理论,将拙文纳入那个体系梳理铺陈一番,改成“劳伦斯的第二自我”之类的题目,重写了一遍,于1995年收入社科出版社的《现代主义浪潮下》(黄梅主编)出版了。这篇长论文奠定了我以后一些研究观点的基础,终于在2012年我的《劳伦斯叙论集》里又堂而皇之地出了修改版。但就在那时,我发现了著名俄语文学专家汪介之编选、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欧美文学论集里收入了我这篇95年的旧作。我就打听到他的通讯地址发信去问清楚。汪先生很诚恳地表示因为急着出版一时联系不到我,就先出版了。现在我来找就送了样书给我,但声明因为是学术著作,没有稿费。对这么著名的教授,他的话我自然相信,没有稿费但给了我书也就了结了。但我告诉他,如果他们能稍微费点心思还是容易找到我的,因为在南京的范围内我出版了好几本翻译作品,问问译林出版社就能找到我。那样我就可以把最新的修订版给他们拿去用,此乃憾事一桩,但我也为这本论集里唯一的一篇论劳伦斯的论文出自我手感到欣慰。
然后我又把这篇久经考验的论文删改增加,变成4万字,作了2014年我主编的《劳伦斯文集》的前言。想想做点小文学的学问也很有趣,自己淡然地写点什么,不期然就给自己的论说立下了框架,多少年里不断更新终于成了代表作。而且还可以被人利用来干别的,而且隐瞒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那个隐瞒我的教授今年也76了,改换门庭后估计在国外怡然自得,早就忘了当年给自己铺路时的瞒和骗行为,我也希望他忘了。我估计那书里别的论文的作者也还有对此浑然不知的,他应该不会只蒙我一个人,80年代末千字20元的稿费标准对大家还是有点用的,那时我们工资是每月100来元,一篇几千字的论文也等于一个月的工资,不能算小数,他贪污十几个一百元也算发小财了。记得那时银行存款是7%的年利息,现在看是高利息,能有一万元存款就等于每年多了半年的工资,是高收入阶层了。那个畸形的时代总算过去了。如果不是网友这么一调侃,这沉渣要泛起不定要等什么时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