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伦敦北部320公里处竟然有英国最大的煤矿。当然,Kellingley
Colliery18号终于正式关闭了,英国从此再无煤矿,结束了这个国家与煤的生产关系。但他们还需要煤,只是都改为从俄国和第三世界国家进口了,因为即使算上运费,也比在英国本国生产煤成本要低。
但看到报道中叙述的英国煤矿工人和矿业工会的态度,我真是醉了。他们为了保住煤矿,保住自己喜欢端的这个饭碗,从撒切尔时代就一直在与政府做斗争。煤矿有污染,也危险,但他们就是认为煤矿能给他们brought
pride and purpose to close-knit
communities,意思是说煤矿是人际关系密切的社群,大家为煤矿感到自豪,也感到日子有奔头。我们可爱的英国煤矿工人阶级真是活得经典。二次大战前英国有100万煤矿工人,后来减少到75万,以后就日益减少,到今天一个矿井都没了。据说这里也要改建成博物馆了。我曾经去过约克郡的一个大型煤矿博物馆,那里的矿坑都保存得很好,供旅游者参观,还养着马,展示当年马拉煤车的情景,为此要给这些展品马喂草料,马有时在路上拉了粪便,当导游的当年的煤矿工人就很自然地用手去揩,还说马吃的是草,它们的粪便是干净的。
英国工人对煤矿的热爱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更不能理解他们的自豪感。但对比一下就应该明白,英国的煤矿经营是很正规的,煤矿镇上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庭都有一种煤矿主人的感觉,他们生息于此,那里就是他们的家,如同农民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样。强大的煤矿工会组织也在捍卫煤矿工人的权益,所以说这个行当虽然艰苦危险,但这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劳动者仍然热爱煤矿,没了煤矿,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没了依托和支撑。这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里煤矿工人多来自流动人口,生活没有保障的“血汗工业”境遇是完全不同的。
由此我想我更能深刻地体会劳伦斯所写的很多煤矿工人和煤矿镇的那些小说了,他完全是发自一个煤矿工人的后代的感受写那些作品的,对煤矿工人的生活充满同情,也表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的骄傲,他们与煤矿是一体,煤矿对他们来说不是异己的“他物”。当然这种感觉只是局限于煤矿工人的“感情”而发。至于深层次的文明与自然的冲突主题另当别论,那时文化学的范畴。具体到煤矿工人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们靠采煤生活得不错,没了煤矿我们就只能吃有限的救济,无所事事,生活就没了“奔头”(就是报道中说的purpose)。
由此我也感慨,我们的文化研究,有时真要更接地气才好,不能过于脱离生活坐而论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