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寻觅觅张友松

(2014-12-30 19:05:56)
标签:

文化

分类: 答问/问答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追访译界老人,甚至像李景端先生告诫我的那样“你要进行抢救式采访”,写了几十位老译家,可竟然对张友松这位曾经如此耀眼的译界巨星一无所知,估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吧。这是历史的误会和耻辱,是该让广大读者重新认识和了解张友松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国文人了。

     张友松被埋没得太久,想在网上查找张友松的资料基本属于大海中捞针,但我还是很幸运地通过各种关键词搜索到了一些零星的资料,这其中老诗人和翻译家、张友松当年的同事荒芜先生的女儿林玉的博客进入了我的视野,里面有她回忆“张友松伯伯”的散论,我就冒昧给她留言请求帮助,后来得到了她的一些对历史的解读高论。仝保民先生为我提供了《新文学史料》19962期上张老的女儿张立莲撰写的《怀念我的父亲张友松》一文,这是唯一一篇张老亲人的回忆文字,情理交融,十分宝贵。我在微博上谈论起张友松时,素昧平生的康拉德作品译者赵挺为我复印了老翻译家符家钦的散文集,其中一篇就是回忆老师张友松的文章。我还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任吉生找到了五十年代开始在人文社工作、后任该社外国文学副总编的秦顺新老人,电话采访了他,耄耋之年的秦老是健在的唯一一位在人文社与张友松有过书稿和日常来往的老一辈了,但他还是告诉我当时他太年轻,没有与张友松有深入的接触,那些对张了解更多的人都不在了!

所有这些网络搜索和电话采访都让我感到是在浩瀚的夜空中穿越历史,在脑海里借助一二张老照片重构张友松的形象,这种重构是与历史的雾霾和血泪交织在一起的,一个民国老人、曾为鲁迅鞍前马后奔走效力,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人间惨剧,依然刚直不阿,顽强地独自支撑,贫病交加,在陋室寒屋里借助放大镜依旧辛勤笔耕不辍,翻译着他钟爱的马克•吐温作品,他是用生命在翻译,直到92岁贫病中撒手人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