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黑马
黑马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828
  • 关注人气:20,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安夜与张友松的传奇

(2014-12-24 23:38:17)
标签:

文化

分类: 想当年

   平安夜,我在写有关老翻译家张友松的传奇故事。20年前他在92岁高龄上默默地在贫病中走了,他那时几乎没有同龄的同行在了。他的名字淹没在翻译家的行列中,几乎无人知晓。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听到了他的名字和故事。这位英文文学翻译家,他可曾经参加平安夜的祈福活动?没人知道。

   我写了下面这两段:

 

。。。。所有这些网络搜索和电话采访都让我感到是在穿越历史,在脑海里重构张友松的形象,这种重构是与历史的雾霾尘埃和血泪交织在一起的,一个民国老人、鲁迅的学生,经历了各个历史阶段的人间惨剧,刚直不阿,顽强地独自支撑,贫病交加,在陋室寒屋里借助放大镜依然辛勤笔耕不辍,是用生命在翻译,直到91岁撒手人寰。

   他的一位当年的学生在1998年曾写了《翻译家穷死成都》一文,描述他所居住的陋巷穷屋。有人对穷死一说表示质疑。严格说,那是一条普通劳动者居住的陋巷,他下岗的女儿只能居住在那样的地方。城市低收入者在此生老病死,似乎也平常,但人们并不知道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这个同样普通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竟然是著名翻译家,在那样的环境下还带病苦苦地进行着文学翻译这样似乎是十分风雅的高尚工作,他曾经锦衣玉食,西装革履,在五十年代是月入300元的大文学家,享受预支固定额度版税的待遇,仅次于周作人。似乎是缘于这种“落差和历史悲剧,才说他是穷死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