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期的《书鸟》(bookbird)杂志让我充分“利用”了很多篇幅。第一条是当年安徒生奖得主挪威作家豪根的获奖演说辞,读得我几乎飙泪,我给翻译成了中文发表了。第二条的希腊女诗人为次年的国际儿童图书节撰写的献词,缥缈美丽,我自然也就翻译发表了。第四条的《中国少年文学》是我撰写的,是通过与儿童文学大家王一地对谈的形式,还登了老王一张艺术照。当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就靠一台机械小打字机噼里啪啦地就把文章打出来了,那绝对是个脑力加体力的活儿,但现在想想还是很可爱。我后来操作电脑键盘时又好几年总是手劲过重,如同砸东西,就是那些年敲机械打字机落下的毛病,打字机是把钢字母敲到色带上印到纸上的,必须用力字迹才清楚。所以我开始用电脑时总令屋里同事担心会把键盘砸坏呵呵。
把王一地的谈话和艺术照都发这里忆旧。感谢@童年沙龙
如果不是她我还根本不知道书鸟杂志上线了。我倒是觉得国内应该有出版社系统地把历年的书鸟杂志选译出来,让中国读者知道从1963年开始,这本唯一的国际儿童文学理论和报道类杂志都在报道些什么。我们想“走出去”,得先看看外面的国际社会在忙什么。现在走出去太容易了,公款大把的花,吃喝玩乐也是考察,但那是观光旅游,但走出去后怎么与国际社会对话才是问题,我们一说走出去,就说明到现在还没走出去,一说国际社会,说明我们不属于国际社会,但就是傻有钱(公款花着当然比花自己的钱要财大气粗),就是睥睨一切,那有本事让国际社会走过来也行,反正得真正相遇才好。这个杂志应该是提供了对话的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