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80年代有句名言:什么叫舒服,就是象美国人一样三九天在屋里穿T恤。这就是好日子的标志。可是我们的暖气永远也烧不到那个热度,或者我们的房子厚度和密封度不够,最热时也就三九天穿单衣的温度。那年在英国过了一冬,果然看到就连普通百姓的住宅区里,家家屋里都热得窗玻璃蒙上热气,不用挂窗帘了,英国人出门来倒垃圾都是穿着短袖,匆匆跑出来,大门里往外冒热气,不明真相的还以为是屋里暖气管子漏了呢。心中就羡慕:福利国家,连下层人民冬天都这么奢侈,是不是有点烧包了呀,为什么不能让屋里不冒热气?那么热容易得感冒。
但回来后再体验我们那不争气的公共暖气系统,还是不由得怀念英国的供暖了。
终于我们现在自己的房子可以自己烧暖气了,高兴得话,10月底天一凉就可以烧上了。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反正是自己掌握。真到了这个时候,反倒自觉了,也不想过三九天穿短袖的日子了,因为很简单,要穿短袖,可以,要光膀子也行,那就把温度调到最高吧,燃气炉就呼呼作响为你提高温度,同时你的燃气表也嘎嘎作响在飞快地变字儿,走一个字儿就是2元钱。如果你一晚上都要热到穿短袖的温度,就要100元了。而且那么个热法,确实太烧包,而且温度高空气就过于干燥,室内外温度差别太大,容易感冒。昨天看报纸,有专家说,18大说的那个小康,北京已经提前实现了,看来我们可以冬天穿短袖也是小康的标志之一了。到了这个时候人反倒自觉了。于是我决定今年绿色过冬。措施就是:把朝北的窗户里面再加一层塑钢窗,密封保温,添置上厚绒的休闲服,穿上高帮的绒拖鞋,舒服又温暖,然后把燃气炉调到很低的温度,暖和即可。这样屋里空气也不干燥了,喉咙再也不难受了,头脑也清醒了。周日那天阳光灿烂,干脆关闭暖气,一连四个小时在玻璃阳台上打字看书,如同晒日光浴,最热的中午1点时,干脆脱掉衣服晒日光浴了。
这样的冬天如此绿色地度过,这应该才是真正小康人的心态吧。当然我不知道,那个专家说得对不对,我比较怀疑北京提前进入小康阶段的说法,似乎小康的指标很多,而且是收入最低的人要达到什么指标才可以,不能是“平均指标”,那样会让很多穷人被小康了。而且我心里还犯嘀咕,心里说,如果北京已经提前进了小康,这个大会对北京不就等于没有意义了吗,因为大会的目标就是让中国人2020年进小康,如果北京提前进了,那需要另一个大会讨论提前进了的城市接下来干啥,那专家不会是信口开河吧?
不管专家不专家了,反正我能决定自己三九天是穿短袖还是穿棉休闲服或关了暖气在阳台上绿色地过冬了,就是说我可以奢侈,但我坚决绿色,因此我觉得这是小康的心态。从羡慕冬天穿短袖到自觉穿棉衣和调低温度。我做到了。
顺便说一句,那天看一个外国人的访谈,主持人让他评论这个大会的历史意义。那洋鬼子说:这标志着中国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主持人打断他,说,是小康社会。那洋鬼子说,跟外国人说小康人家听不懂的,只能说现代社会。他那句话原文是from
middle age to modern society。小康的统一英文翻译是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是有点罗嗦。西方人号称是富裕社会即affluent society,我们的小康至少也得说成doderately
affluent才能让他们懂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