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抓官差去编辑一本书,里面包括一批人的小传。小传第一段要求标明自己的出生年月等,还有必须写的是“哪里人”。不看则已,看了不时瞠目,平时熟悉的人们,突然都成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了,其中老老少少标明的那个哪里与我知道的他们来自哪里不尽相同,如北京出生长大的竟然成了上海人,山东人等。我知道这是那个“哪里人”的传统标注法造成的恶果。尤其最近广播电视上大放一些名人的简历,那上面所说他们是“哪里人”,指的都是他们户口上按照父亲的甚至爷爷的祖籍标明的那个地方,其中估计大多数人跟那个地方早就没了关系。“哪里人”,尤其到了现代社会几乎是个伪命名了。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大家几乎几代人不离故土,出了老家后,自然“哪里人”的身份很重要,口音、饮食方式都很重要,甚至全家移民到另一个地方后仍然是大家族聚拢一起,和乡党聚拢一起,这样的时候,“哪里人”尤其重要。但现代社会打乱了这种血缘、家族的联系,二代人之后,你是“哪里人”的那里与你本质上的那里早就有天壤之别了。所以我看着这些简历就难免发噱。
读书和刚参加工作时,每次需要填履历表格,在故乡一栏里我都木然地按照我的户口记录写上山东二字,每次都暗自好笑。因为我觉得我跟山东似乎没有任何关系,我碰巧是一个流落到保定的山东人和另一个流落到保定的外乡人生下的孩子,他们都不是保定市人,他们都各自说着家乡口音浓重的普通话,一个山东口音,一个定州口音,与保定口音十分格格不入。过年过节他们都是迫不及待地各自回自己的家乡和亲朋乡亲团聚。我们家在保定没有一个亲戚。因此只有我算是第一代保定人了。我从小就有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从来也不把保定当成自己的故乡,当然也不认为山东和定州是自己的故乡。一个小小的移民,心头笼罩着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漂泊感。
但我生长在这里,而且在这座城市完成了自己从街道幼儿班到大学的学历教育,直到22岁才离开。离开保定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不舍,似乎只是从一个异乡走向另一个异乡而已。在福州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后到北京工作,又是一次异乡到异乡的流转。我自认为自己是没有故乡的人,是可以随遇而安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国际人。
于是最近这些年我开始自觉地把“哪里人”改成“河北保定市”了,因为我开始认为,籍贯仅仅是说明你的父系的祖地,而如果你与那个父系的祖地没有任何活生生的感情和经历上的联系,甚至你仅仅像个游客一样去那里走过一遭,那个祖籍似乎就对你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而我生命中的前21年都在一个叫保定的老城市里度过,我的母语是保定话,我的同学和老师都是这里的人,我肉体与心灵的成长和定型都在这里完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活生生内化于我,无论我走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我观察世界的眼光上都隐隐笼罩着那段经历的滤网,因此这里而且也只有这里算是我的故乡。于是我很是反传统地摒弃了山东,而把故乡写成保定了。
当然,这样做还是让我感到内心里愁肠百结。这种有史以来把一个人一定要说成是“某地人”的传统做法确实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人的家族流传历程不同,如果一定要说,那也应该是先说生长地,再将自己父母的故乡都标明才算科学。这样的话,我的地理坐标应该这样写:生于河北保定,籍贯:山东-河北,更细一点是山东莱芜-河北定州。但莱芜和定州这两个地理名词对我来说如同雾里看花,不写也罢,我的故乡应该铁定是保定市了。所以现在遇上有人问我是哪儿人,我会随口说保定,尽管是言不由衷的应付,但这也是最接近真实的科学的标注了。
看客,你是哪里人,你能确定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