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名作家同乡该有多么不幸

(2012-09-11 20:32:00)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这些年关注劳伦斯的同时,我偶然发现英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艾伦·西里托,似乎他是劳伦斯故乡诺丁汉一带仅有的著名作家。我读到他,是因为他写劳伦斯与故乡的文章收录进很多名人对劳伦斯的回忆与评论集中,看到简介里说他是诺丁汉人。仅此而已,但他都有什么优秀作品,在英国影响力如何,我却没有也无暇去了解。

今天是劳伦斯的生日,我想我该读点关于他的什么,就挑了一本我的老师普里斯顿去世后刚出版的遗作,看到其中一篇专门论述劳伦斯与诺丁汉本土作家的文章,就饶有兴趣地读起来,想了解他的同乡里都出了哪些别的作家。

太多了!我惊讶了。当然西里托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还有其他几位男女作家,其中有的居然出版过40来本长篇小说了。但似乎出了20来本书的西里托更著名一些,当年他的新小说出版时,英国报刊上的广告词是:诺丁汉又出来一位文学新秀,写过《查泰莱夫人情人》的劳伦斯读了他的作品都回自叹不如。西里托是优秀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他的声望似乎都没有在英国广为传播,更没有多少国际声望,与劳伦斯根本无法媲美。

令我感动的是,作为诺丁汉大学劳伦斯中心主任的普利斯顿却对这些本土作家(包括邻近的达比郡和其他郡)一一做过研究,至少是认真的阅读,将他们与劳伦斯做了比较。这是他对执教多年的诺丁汉的一大贡献。

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其中不少有着与劳伦斯同样的生长背景,来自普通工人家庭,靠着勤奋和努力奋斗成了作家。如果他们比劳伦斯早生或同时代,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但他们都比劳伦斯晚生,都在劳伦斯誉满全球后才走上作家之路,所以他们遇上的最大挑战和障碍都是劳伦斯这个前辈。认可劳伦斯的价值观的,写出的作品被认为无法超越劳伦斯;不认同的,甚至从来不写本地特色作品的,也一直纠缠于如何批判劳伦斯的作品,不自觉地使自己从相反的方向归属与劳伦斯的同乡作家这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下。普里斯顿详细地分析他们的小说,称他们一生都在哈罗德·布卢姆所谓的“影响之虞”的命题中挣扎,都在与劳伦斯争执和纠结中(negotiation and engagement with Lawrence)写作。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劳伦斯的影响。这是他们的宿命,生为劳伦斯的同乡。但我也偏执地认为,或许如果他们之前故乡没有出来个劳伦斯,他们甚至会因为没有榜样而一事无成。记得西里托曾经在读了劳伦斯作品里的本土描述后惊讶道:原来这些与自己戚戚相关但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切都能成为世界名著的内容,而那之前他似乎认为世界名著似乎是与故乡的这些普通的景物无关的。这样的惊叹应该说本身就说明了“身边的榜样”的影响力作用吧。

因为前边有了劳伦斯,后边这些没有获得崇高声誉的作家或许会被看作是劳伦斯阴影的负面作用的牺牲品,尽管他们或许才智上早就超越了劳伦斯,但生不逢时。如果是这样,他们生为诺丁汉附近的同乡自然是悲惨的,宿命的。但如果其中某个人的声望超越了劳伦斯呢,他是不是应该感激劳伦斯呢?难道没有超越就只有抱怨这样的“影响之虞”吗?作为作家,大家都不能摆脱这种前辈的影响,小到同乡,大到同胞,甚至外国作家。只要是你阅读过的作家,都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有些作家可能仅仅是三流作家甚至基本不算作家,但只要认真读过,当时还觉得不错,就应该感激。

普里斯顿的文章似乎向我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可惜我们已经不能给他写信探讨了,他走了。我那天奇迹般地发现故纸堆里他在2003年写给我的信,这是我保留的很少的信,在因特网时代更是少有。那是我从英国回来出版了我写的劳伦斯故乡游记《心灵的故乡》,我送给了他一本,虽然我知道他一个中文字也不懂,仅仅是告诉他我在诺丁汉那一年没有白混。他就没有仅仅回我一个电子邮件,而是隆重地发了一封信给我。

(Peter Preston: Working with Lawrene: Texts, Places, Contexts, CCCP, Nottingha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