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86年的厦门往事

(2012-04-14 14:00:44)
标签:

李景端

1986

美国文学

杂谈

分类: 想当年

   昨天用我本名搜索还发现一件趣事。这就是宝刀不老的李景端先生回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一篇新文章,里面竟出现了我的名字。打开文章一看,方知原来如此:"1987年8月,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吴富恒会长因另有活动没有来,会议主要由汤永宽副会长主持。这一届与会的中青年更多了,如赵一凡、任吉生、毕冰宾、顾爱彬等。"

   其实我是作为编辑去组稿的。那时我刚参加工作,十分热衷于东跑西颠,参加会议,走访大学和研究机构,想组到自己喜欢的稿件,而不是天天泡办公室看那些自然来稿。另外参加这些学术活动也能拓宽自己的眼界,还能顺便寻找自己做点什么私活儿的机会。

   可惜李老师把时间回忆得差了一年,应该是1986年晚秋在厦门,不是87年呢。我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那是我研究生毕业的第二年,就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回福建。我是先坐火车到福州会福建师大的老同学的,梁兄帮我订了学校的招待所,居然是学校的专家楼。那里是我读书时美国英国专家住的地方,我们去谈论文什么的地方。还记得有一次北大的陶洁教授来师大主持研究生答辩也住那里,晚上我们几个同学去拜访她,讨教硕士论文的写作(那时陶洁还带硕士,现在估计博士都得挑着带了)。我说我准备写劳伦斯,陶先生小有惊讶:这个有风险的,北大刚刚有个人硕士论文做劳伦斯没通过,没拿到学位,只算毕业。吓我一身冷汗。按下不表这冷汗的事。只说我一年后摇身一变成了编辑,居然就可以住专家楼了,令我兴奋不已。其实专家楼仅仅是招待所,房价不贵,普通单间都在报销范围内,但听着非常高雅。留校的同学故意给我订这里满足我的虚荣心的。那次聚会非常可贵,来去两次在福州逗留,几乎玩疯了。可从此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福州,一晃就26年了。所以我印象深刻。肯定是1986年。

   若说我参加这会很是从中渔利不小。因为这是美国文学研究会年会,来得多是美国文学专家,我就向山东大学郭教授提出劳伦斯有一本《美国经典文学研究》,应该对研究美国文学的人有用,我想翻译出来。郭老师就说劳伦斯研究美国文学,那是怪书,那就赶紧翻,杂志上给你先发几篇,你再找出版社出书。我大受鼓舞,回家后就翻译了一些,就在《美国文学》上发了,以后就有机会在漓江出书了。

   会上认识了当时的外国文学评论编辑童老师,我就把写《儿子与情人》的论文给她谈了谈,她说该杂志还没登过劳伦斯的论文,你写了赶紧拿来,也许就行。那杂志刚刚创办,还在登些古典作家作品论,劳伦斯算新作家了。我就这么抢了个先,趁没人写,我在那个杂志上笨鸟先飞了一回。

   那次会上认识的赵萝蕤,董衡巽,梅绍武等名家,后来都断断续续成了我写名人专访的采访对象。印象最深的赵老太,穿着花朵图案的便裤在海边散步,边走边说:我就不反对一边开会一边游山玩水。

   还有那次会上认识了文汇读书周报的徐坚忠,他也刚参加工作,上海人,不太理会我们这些乡下人,泛泛之交,会后我为自己出版社的书发书评与他有联系。再过两年在漓江开青年译者会,我们再见面,他就果断决定让我写篇与会的傅惟慈印象记,从此开始了我的业余专业记者生涯,拿老傅开了刀,从此一写就是60多篇。

   当然还有,就是那次会后我和译林出版社接触频繁起来,规模小的时候几乎认识每个人。再后来就在译林出书,一出就是四个劳伦斯长篇小说。2010年译林最先出了我翻译的查泰莱,而且是中英对照版,因为是对照版我更不敢懈怠,生怕闹笑话,应该说做得很严谨。估计以后和译林还会有“可持续性”关系。

   这次会对我那么重要,我肯定是1986年开的。所以我给李景端老师的博客留言,斗胆正之。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2-03/14/nw.D110000zhdsb_20120314_2-14.htm

1986年的厦门往事

当年的照片已经模糊,且只有这一张了。是在厦门海边的古炮台我与赵少伟先生(中)和译林的编辑顾爱彬(右)合影,顾现在已经成长为译林的社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