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接连上了7年大学,外语底子打得差不多了就不安心读专业了,依然关注当代小说创作,特别关注有关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特别是中篇小说,感觉有一定长度就会有一定深度。这些作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不久的同期学友。看他们的作品一方面佩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阅历,另一方面觉得他们写的大学生生活似乎还是像社会生活,缺少纯校园的氛围,特别是缺少这些人的学习生活。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多来自厂矿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们上学后自然把社会生活带进了校园,似乎他们思考的是更深广的社会问题,区别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思考并准备一毕业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去改造社会。我因为是高中直升大学,似乎兴趣更在读书生活本身。因此本科时期怎么也写不出大学生活来。读研时自己练习着写起来,但发觉纯学术的小楼生活似乎又与社会太隔,如我的小说里外文系学生就萨克雷的《名利场》的争论,辩论的双方还是知青出身的大学生,感觉还是写不好。工作后断断续续地接着写,直到第三年才发表一个中篇。而那年似乎像扎堆,一个月内竟然出现三个大学生活的中篇小说。
我把那七年中的11个这类中篇都记录了下来,感兴趣的可按图索骥去看看,会发现那个年代的校园文学是多么纯净,理想,甚至天真,但却是很美好,尽管现在看很幼稚。但那是一个时期一类文学的特色。到我的小说发表的1987年,我已经发现这么写下去没有出路了,就毅然不再关注所谓校园文学,估计以后三年又出现过类似写法的中篇,我也不再注意,收集的篇目就停止在我小说发表的那一年了,可以说是“永别了,大学”。今年大学毕业30年,觉得晒出来还有点意义,感兴趣的出版家可考虑把类似的东西收集起来出个小系列,这是我小小的建议。
北极光 张抗抗
《收获》 3/1981
啊,青鸟
陆星儿 《收获》
2/1982
一路平安
邓建永
柳泉
2/1982
请与我同行
黄蓓佳
收获
2/1983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人民文学
3/1985
留学生楼
孙进
钟山
4/1985
毕业在夏天
陈金堂
花城
3/1985
国风
周昌义
花城
2/1986
远方的山路
程永新
小说家
4/1987
大学生活流
毕冰宾
芙蓉
5/1987
永别了,大学
周昌义
花城
5/1987
那七年也就大概出了这些中篇小说,作者都是当时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很是可贵,因为我们很难指望社会上的作家来关心大学生生活.但感觉作品还是太少了点.我查了一下这些作者,张抗抗、陆星儿和黄蓓佳是当年的著名青年作家,后来也很有建树。刘索拉票了一把小说就火了,但还是更爱音乐,估计写什么什么火,是天才。程永新和周昌义是《收获》和人民文学的编辑,一直还写作,孙、陈、邓三位一直是专业作家,在写,在发表,但没有力作,但还在写就已经是胜利了。这些当年的77和78级大学生学友,能混到现在并坚持写作,真为我们自己骄傲。
恍惚记得那年光明日报还是文艺报上发了一篇评论,说的就是1987年年末同时出来的三篇大学题材的小说,即
远方的山路
程永新
小说家
4/1987
大学生活流
毕冰宾
芙蓉
5/1987
永别了,大学
周昌义
花城
5/1987
那文章挺好玩,好像说,同时三个不同的刊物发三个同类的小说,说明他们三个谁也没受谁的启发,是自发写的。评论还可以这么写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