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李清照词,看到一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甚是喜欢。我觉得李清照的心思真细腻,从这两句词,我联想到读书要读出趣味,就需要脱离功利,有“闲庭信步”的从容,这样方能读出味来,犹如不期而至的门前雨景。从此,我更想到“闲暇”对人文心灵的重要意义。
古希腊的哲人说:“哲学是从闲暇与惊奇中诞生的”。可见“闲暇”于人文主义的作用大矣。晋朝诗人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早为大家所熟知。他甚至还心血来潮做出《闲情赋》,大写其欲当美女佳人的衣领或腰带,闹得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都批评说:“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但是陶大诗人要是没有那撰写《闲情赋》的闲暇时光,他那些至今仍然摇荡今人性情的诗句又岂可得哉?唐代“诗仙”李白也曾有诗言:“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此刻诗人那闲暇的心情已经同青山绿水一起幻化成了这恬淡的诗句,真是“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
在这诗句中,我们不必追问实用的目的,追问这些诗句对GDP有何贡献。但同时,我们看到诗人用“人文学科”独特的“心灵培育”之功能,得到了某种幸福感,从而解决了安生立命的大问题。而这种幸福感的培养是千金难买的。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就成为了第二大的文化实体。文化之崛起,有其自己的规律,不是喊口号或政策扶持便可以完全解决的。巴黎在20世纪30年代,可谓是世界艺术的中心,大量艺术家、小说家、诗人、画家聚集于此。而咖啡馆就成了重要的公共场所,如美国的小说家海明威当年就喜欢在咖啡馆中写小说。当然,不是说要成文化人就去咖啡馆,我只是想强调只有足够的“闲暇”,人文的心灵才有发展的空间,农业时代如此,工业时代更是如此。
当年清华学生问陈寅恪做学问的秘诀,这位历史大家挥笔写下如下诗句:“添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惟此区区是秘方”。原来这位国学大师的治学秘方,不过是有足够的闲暇来做学问,“不肯为人忙”而已。
发表于《长沙晚报》。201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