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个德国汉语教师和翻译托我买艾芜的旧出版物,我还不会学支付宝上网买书呢。没有办法,艾芜的书要想买全,只能上旧书网。于是我就学会了,给他买了好几本艾芜的书,顺便开始了我的旧书网购活动,一口气买了十来本拙作《混在北京》,这书早就脱销10年了,但没有出版社愿意给我再版,因为这书属于读者喜欢看但永远不会被当成正规文学的那种,出它得不到什么奖励,可能还要被领导当成另类侧目。于是我只好买几本旧书存着,因为总有人向我要。所以我要谢谢这个德国汉学家。当然一上旧书网就发现我送别人的签名本被标价45元出卖着。还发现了不少我的已经断版的书如《心灵的故乡》。很好。
哥们到了北京,我把艾芜的书给他,他顺便问我对艾芜作品的感受,我十分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是替他买书,我可能永远也不会读艾芜。估计这话挺令人不快的。人家远在欧洲研究艾芜,我是艾芜的同胞却从来没读过。我赶紧解释:我是外语系毕业,中国现代文学只是选修课学了一点,课上没讲过艾芜;加上现在大家都读书读得过于专门,都想当“专家”,就自然不会有闲情广为阅读了。。。。其实我想说我买了书后想读来着,结果发现艾芜80年代的散文几本上是属于回忆新文学的史料性质的,文采全无,就没读。加上我比较势利眼,觉得巴金那一代的读几个最有名的就够了,其余的顾不上了,因为毕竟不是专业做文学。其实我应该表示以后要好好读艾芜的,但我没有,因为我真的不想把我对现代文学的阅读面扩大到艾芜,因为我实在没时间,似乎我目前的劳伦斯研究翻译和写作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不敢再读过多的东西。读书就是讲个缘分的,或许不定哪天我会突然对艾芜感兴趣了也未可知,那可真要感谢这位德国朋友了。但目前,确实没感觉。等待缘分吧。
德国朋友也很直率说,可以理解,他也不读劳伦斯。
于是我们对视大笑。这是两个过于“专业”的译者和研究者的会心之顷。我们过于沉迷于自己的研究对象,难以顾左右,世界太大,顾不上的雅兴实在太多。真正的那种没有功利的阅读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