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朋友或不是朋友送我的书(21杨武能-2)

(2011-10-14 11:29:46)
标签:

歌德

杨武能

书评

文化

分类: 书评/序/跋

分类整理文字很好,又发现一篇没贴的旧文,觉得还挺在理。

断代的感喟-从《走近歌德》说起

    杨武能教授这样蜚声中外的歌德学者出一本《走近歌德》这样的赏析歌德文学作品的集子似乎并不值得我们欢呼,我甚至曾经对杨先生经常做这样的普及工作略有訾议,希望他这样的大学者像新近的中青年学人一样挥舞起诸如“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新批评”之类的最新武器对歌德进行全新的解读(或“解构”),似乎只有那样才能展示他的大将风度,才能名符其实。但对杨先生的热望终归是落了空的: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翻译歌德,仍在很执著地写着很老派的赏析文字──不厌其烦地交代着歌德及其时代的种种细节,甚至有烦琐考证之嫌。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杨先生与他的学友和学弟们相比显然是落伍的,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新浪潮冲击下依然在做着歌德研究的基础工作,甚至是普及工作,这样落寞的姿态在恨不得一天汹涌起一个主义浪潮的学术界显得很是另类。退而结网,因此更是令人不可思议。

     如此这般的疑惑在我步入中年后似乎消弭了许多。我不再从一个新潮理论崇尚者的角度去审视杨武能先生的姿态,而是从现实的甚至是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杨武能之歌德研究的努力及其与时代的关系。这样看来,杨先生注定是要作中国歌德研究的基石而不是这座屋宇辉煌的尖顶!这样的命运是无情的,但是历史使然,没有人能摆脱历史的命运。

     文化的断代和时代的匆匆注定我们这个时代的学者要献身启蒙和普及。前些年我用新潮青年的眼光看待老派的杨武能时,我根本没有扪心自问我对歌德有什么了解,历史让我们对歌德有多少了解?“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这几茬人由于文化的断代注定是可怜的永远需要补课的人,他们要的是“十全大补”而不仅仅是微量进补。可悲的是这些人已经在各个“岗位”上渐成中坚,他们不可能靠着匆匆的进补而真正补足底气,因而注定是要勉为其难地扮演知识分子的角色。而“文革”后成长起来的这几茬人的文化底蕴同样不容乐观。在一个用“英语、电脑和开汽车”程度如何来衡量一个年轻人是否是时代弄潮儿的今天,文化早已成了酒足饭饱后的一道甜点或一只点唱的小曲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或用一个高妙的词儿叫语境)下,对还有文化追求的人们(如笔者这样不断进补的强弩之末中年文人)来说,似乎首要知道的是有关歌德的5W及对其作品的了解。转了一大圈,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像被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批评的“新批评”学派──似乎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清楚作品。我们读过多少歌德的作品呢?我们有时间读吗?我们是否因为读的太少或太囫囵吞枣而根本不懂歌德的意义?我们似乎是从莎士比亚和王朔直奔解构主义的一群。还有更多的人是被出版商们对70年代美女和宝贝作家们的炒作牵着鼻子文学起来的一群。一场场的文学炒作,颇有点30年代上海滩上捧戏子捧角儿的混乱。而这些出版商们和捧角的“评论家”们中有许多是人到中年但永远“补”不起来的“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只是商人、“老板”和掮客而已。这中间我们错过了多少?我们甚至迷失了自我。

     在沙漠上建起的大厦中我们匆匆向顶点冲刺。在文学的十里洋场上我们东张西望看热闹而唯独失去了文学良心。我们该下来,该走出来,推倒自以为是的大厦,远离甚嚣尘上的美女和宝贝们,去打地基。这样,我们会发现许多在打地基的人如杨武能,他们的工作是多么不可或缺。(《走近歌德》,河北教育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