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书评/序/跋 |
苍凉万里
黑马
读“用诗人的感情搞水利”的黄万里先生传记《长河孤旅》,读得满怀苍凉,唏嘘之余是感慨,感慨在那个万马齐喑、知识界整体失声的年代,还有黄万里先生这样少数稀有的声音,有这样的铮铮傲骨和纯净良心,成为我们民族真正的脊梁。他在“反右”和“文革”中的二次受难再次再次地让我们警醒:知识的饱学不能代替道德的高尚,道德的力量不能代替民主法制的力量。因为对他的迫害是来自知识分子同类,来自专制。
当然作为传记文学研究者和作者,令我更感兴趣的是开卷伊始那张因黄万里而引出的其父黄炎培及其子女的家世简表,这在西方任何一本普通人物的传记里都是必须,但在国内的传记中还鲜见。于是我开始研究这份家族谱系,将简表里的人和内文照片逐一对照,我想尽可能感性地认识这个家族的每个人,读他们的面相,看他们的命运,看这个家族的事业生活的走向。我真的想知道黄炎培这位清朝学者、民国元老、新中国的高官民主人士,他的命运是如何影响了他的后人,他的儿女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影响到了他的孙辈,因为我很关心他的孙辈-我的同龄人的命运。生活中我看到过不少“右派”子女抑郁失落的愁容。
黄炎培是这个书香门第的奠基人,起点之高,难以企及。第二代出了黄万里等一代名流,但“反右”中一家七个兄弟姐妹居然有五个被错划成右派,其中有的似乎就没说过什么“错话”,简直是飞来横祸。子女更是受到株连,成绩优异但不被大学录取,书香门第里居然出了“白丁”,据说这是令黄万里最为伤心悲哀的事,我看到那个时刻黄先生的照片了,神情最为伤感。他是敢于为真理下地狱的人,但他不愿看到子女受株连。而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竟是这样残酷,会株连儿女和亲戚!
我居然在第三代人名里看到了一个我熟悉的名字,却原来这个我当年大学时期的同班同学是黄先生的侄女,其母是黄先生的妹妹,不过是个普通职员,居然也成了右派。恢复高考,那位师姐作为大龄考生一进我们年级就被传为中央领导黄某的外孙女,异常神秘,我等百姓子女都敬而远之,同班几年竟没有交谈过几句,几日不见后都传说她被美国亲戚办到美国留学了。那个年代属于“新闻靠传”的时代。今天读这书才发现她的“秘密”。也发现她现在美国当了“经理”,不仅她,她的同辈和下一辈包括著名数学家杨乐(黄万里的大女婿)的儿女等,有半数在美国或西方国家当“经理”和雇员。这些人的选择和我等百姓子女的选择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对普通人家来说,在国外找到一份工作挣美圆已经是天大的幸福,但对于这样一个名门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或衰落。如果不是因为长辈的遭遇,这些人里很可能会再次出现名流大师,至少会有不少人选择当学者教授。但他们没有。这样衰落的名门家族有多少个?还要多少年才能真正兴盛起来?一个国家需要书香门第,它决不是靠一代人的暴发造就的,需要时间的筛选,需要家传,而一旦断流,后果则是致命的。
研究过这个简表,心中又添几分苍凉。
(《长河孤旅》,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