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叶君健

(2007-01-23 12:39:20)
分类: 书评/序/跋
  莫名其妙地在电脑里发现了多年前写叶老的文字。原来以为这东西是用手写的呢,居然有电脑稿,甚慰。叶老在中国文坛上是个位高但作品可疑的著名作家和翻译家。我写他时的心情也莫名其妙。但终归是写了一个别人绝不会这么写的人,因此应该算写得有特色,无论好坏。贴上。此文曾发在文汇报上,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一版上,反正是叶老逝世的那一年。
 
文学叶君健
黑马
 
  斯人已去,在三九天到来之前。
  只是九年前在同样的三九天里采访过先生的普通记者,不配怀念,
不配追忆,以免有附骥之嫌。但自觉应该写一篇文字,谈谈我心目中的
叶君健先生。
  叶君健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的名声存在于种种大的反差与矛
盾中。他以安徒生译者和童话作家的声望饮誉海内外,在国际文坛上享
有盛名。作为中国的"革命文学"作家,他极其例外地受到西方文学与
出版界的高度评价,其小说被奉为解读中国革命的文学途径。但在国内
,他的创作不仅没受到欢呼,反而面对沉寂,"主流"与"非主流"文
学从业者似乎都保持沉默。他曾与伍尔夫夫人等现代派作家过从甚密。
据说他对诺贝尔文学奖不无訾议,理由是这个奖排斥革命文学。
  这种种的反差与矛盾,似毫无内在联系,但它们构成了文学叶君健
的坐标及其文学的理智与感情的构成。这样的文学存在令人着迷,发人
深思。
  九年前采访先生时,本是要谈安徒生的,话题却迅速转向中国革命
及革命文学的艺术表现,我的视线被先生"啪"地摊在案上的英国版革
命三部曲《寂静的群山》所吸引。先生滔滔不绝地谈中国革命的本质问
题及其艺术表现。他认为他的创作触及到了实质,这种触及是学术性和
艺术性的,笔法"冷静得残酷"--是唐人小说的笔法。他认为这种"
跳出中国写中国"的形式才能揭示历史的真实。于是西方人接受了他的
作品,英国费伯-费伯出版社根据他的手稿译成英文出版并再版。英国
报刊评论说叶的写作方式是"稀有的简洁","可以启发未来几代人"
。叶君健一直强调他的表现形式,认为是这种形式使中国革命的作品在
西方被当作文学接受而非宣传。他们评价这种手法是"大师的艺术手法
"。他们还认为这种大师的艺术手法却要西方来发现,委实"很有意思
"。
  而中国的出版社则在五年后才印了五百本,据说是为1989年秋天的
全国书展有革命题材才出版的。叶老并不为此兴奋。那次采访,叶老时
而冲动地站起身,来回踱步,铿锵有力地批评汗牛充栋的革命文学作品
们浮躁苍白,批评这些作家不懂中国革命。"恐怕某某某也不懂中国革
命的本质问题。"夫人在一旁反讽道:"行了,行了,就你懂!"那一
幕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次我问他:大作一二年内会在国内产生巨大反响吗,像在英国那
样?他断然否定:"根本不可能。"此话不幸而言中。明知会如此,依
然故我,他是坚守自己的风格,坚定地为自己的文学理念而写作的。无
论如何,这种坚定是可贵的。我曾在那篇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
文章中称他的著作是沉寂的山。
  那段时间正值中国的现代派文学蒸蒸日上,对人气颇旺的现代派作
品出现了激烈争论,焦点是中国有没有现代派文学,抑或是"伪现代派
"也未可知。叶君健则冷漠地评骘道:只有戴望舒算现代派,"别人都
不够格"。新时期的现代派甚至让他感到"滑稽"。叶的判断似乎很简
单:现代派之为现代派,主要是个语言革命的问题。中国的现代派不通
原文,只根据译本模仿,只学得个皮毛。
  我问:您是现代派吗?他说不是,但深受伍尔夫夫人作品的影响,
他读的是原文。叶不仅用英文写作,亦教授英文,曾是中央大学和复旦
大学的英文教授。
  本是去看望"和蔼可亲的童话爷爷"的,期望他讲童话般地展现一
把童心。可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冷峻、尖锐的叶君健。他让我有了一份意
外的收获。
  于是九年之后,我用这篇冷静的文字冷静地纪念一个"冷静得残酷
"的小说家--叶君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苍凉万里
后一篇:忆闽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