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洋”头,卖“土”楼
黑马
有个德国记者想在北京拍个电视专题片,表现德国在中国的影响,让我出主意。我立即就告诉他:开上车转转北京的房地产楼盘,用德国、柏林、海德堡等名字命名的高中档楼盘有一大串,某个郊外白领住宅区虽然没用德国的名字命名,但却在高速路边的巨大广告牌上标明:德国生活。你就如实拍了片子拿回德国去播放,让德国人骄傲去吧。
如今的北京房地产,放眼望去,一片洋名,几乎囊括欧美澳洲著名城市的名字,后面加一个“花园”或“城”什么的,有的干脆就叫“国际城”,但那个“国际”指的是欧美,绝不包括朝鲜、越南和坦桑尼亚什么的,当然也没有中国,因为“国际”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飘满彩色塑料袋的中国乡村包围着。广告牌上琳琅满目的欧美城镇街景,建起的楼宇自然是一水的尖顶、阁楼、欧式外墙和飘窗、水蜡树围起的篱笆花园。
还有的房产广告声称要掀起“新洋屋运动”。
于是北京郊外就耸起了一座座外国名城,爆发的新贵和讲情调的“知本家”或金领白领粉领们纷纷涌向这些国中之“国”和城中之“城”,花上几十万到几百万的房钱,在有保安巡逻的拉了电网插了玻璃茬的大墙里过上了欧美小镇的美好生活。他们每天每时都在“出国”和“回国”,这种日子真让普通百姓望“洋”兴叹。因为那代表着富有,代表着上档次,代表着与世俗拉开了距离。
但这种盛名之下的日子总让人觉得挺虚幻。先不说有的房产质量难以望欧美标准之项背,还没完工就被曝光开裂下陷等,其实那些小城里的生活离真正的某国风情相差十万八千里,什么城的风景和真正的外国那个城几乎没任何关联。比如有叫海德堡的,连真海德堡的影子都没有;比如布拉格城,可能某座建筑是拷贝的布拉格某座建筑,可真正的布拉格有浩荡的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有一百个教堂塔尖,欧洲各个时代和各种风格的建筑汇集于斯,号称欧洲建筑博物馆,那几座楼怎么就成了布拉格了?比如威尼斯,斯坦福,比如巴黎和罗马……
这些楼盘的命名代表着这个时期人们对洋生活的渴望,迎合了人们崇洋的消费心理,无可厚非。但那种与真正的外国之间的差距却是让人发噱的事,那挂“洋”头的架势很是有点做作。我真的不懂,咱们有了钱,踏踏实实盖个房子买个房子,脚踏实地地住着行不,为什么弄那么大阵势,名不负其实呢?说个最现实的例子,想要“德国生活”吗,至少那片房地产得像当年德国人设计出来的青岛那样,有红顶、沙滩和绿树交相辉映的整体效果吧?否则真的不要标榜你过上德国生活了。
多少年后回头看看今天人们自以为高尚的生活,我们肯定会惭愧,会嘲笑自己。但我们又必须走过这个阶段,否则“进步”就缺乏过程。可惜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们为什么不能引以为戒,为什么非亲自再走一遍不可?去看看奥威尔和劳伦斯的作品中对“崛起”时的英国人头脑发热地追求“高尚生活”到失态地步的嘲笑,我们就知道将来我们该怎么嘲笑今天的自己了。但我们现在顾不上嘲笑,我们在大墙里自以为过着欧美生活美还美不过来呢。让别人嘲笑去吧,我们住自己的洋房。管它是不是,像不像,反正跟中国不一样感觉就是出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