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俺的随笔 |
英国的旧货市场
英国城市大街上的破旧红砖楼大多是19世纪工业化时期建的,乍一看古色古香,但如果不是文物而是住着人的住宅,就觉得惨淡了许多。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因为那是洋房样式,所以破旧归破旧,但看着有点意思。否则只凭那爆了皮的木头窗框,墙皮掉得一片斑驳的样子,只配扎在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里弄里熬年头,在商业大街上,这种房子早该拆了。但他们不拆,仍在这百年老屋里住得有滋有味儿,还用雪白的窗纱挡得严严实实,窗台上各种泥陶小摆设玲珑可爱。
老百姓家里,廉价的化纤地毯从一楼铺到顶楼。门是普通的刷漆三合板做的,厨房和卫生间则是塑料地板革,澡盆上方的墙上贴着半截子瓷砖,其余的地方或刷着油漆,或粘着低廉的墙纸,被潮气熏得开裂或掉漆。厨房的柜子和操作台是三合板做的,冰箱也是最普通的那种。
基本上是我们80年代末的都市水平。
怎么出了繁华的伦敦,出了城市的市中心和富贵的中产阶级别墅区,剩下的英国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心目中绅士富有的英国怎么还有这么多穷人?
没错,就是这个样子。英国的“草根”们过的就是我们80年代末都市市民的日子,不少人甚至连这都不如。
我来英国带了一件普通的半长皮大衣,因为回国前要先去趟美国,行李不能超过25公斤,就想顺便在英国卖掉以减轻行李重量。1800元(150镑)的新皮衣,到他们的二手货商店去卖,我想挥泪大出血,卖60镑算了。总比飞机上超重罚款好。可他们居然告诉我最多给我5镑,等于65元人民币!店主告诉我:你看我们这里有超过5镑的衣服吗?果然没有,全是廉价的旧呢子外衣和夹克,一镑能买一套。再一想,这种皮大衣,你见过老百姓穿吗?没有,他们穿的是普通的羽绒服或化纤的绒毛外套,而且能穿得陈旧不堪还照穿不误。这种皮衣是富人穿的,你拿到二手店来卖,还想卖几十镑,他整个店的旧衣服加一起不过才值200镑。店主好心地告诉我,你这么高档的皮衣最好是自己穿,要卖也不能到二手店来卖,只能私下朋友之间卖,否则不可能卖出你想要的价钱。开始不信,提着皮衣进了几个店,大都半斤八两,终于信了。英国的二手店和我们的信托店可不一样,它能收十分旧的衣物,然后清洗干净像不要钱一样卖给穷人。有的店干脆就叫慈善店。
这些小城市的旧货市场居然这么发达,让我想起劳伦斯的小说《虹》里有个叫“牛市”的地方,我翻译时觉得他写得特别出神入化,那是19世纪农民进诺丁汉城进行牛的买卖的露天市场,吸引了四里八乡的人蜂拥而来,是诺丁汉郡一个世俗热闹的去处,于是我就特别用北方俚语和俗语翻译那些农民的对话。来诺丁汉后我就打听这个地方,人们告诉我还在,而且还那么兴旺,现在还批发蔬菜水果呢,很多中国人都去合伙买成箱成袋的茄子,豆芽,西红柿,回来几家分,十分便宜。于是我去了牛市访古。那个地方可大了,削价货,二手货,吃的用的,一应俱全。大蓬里还搞拍卖,从破电风扇到14英寸的黑白电视全拍。我一个中国同事就从那里花4镑买了一个9寸小电视,看了一年,走时还没坏,又卖了2镑。那里满场响着诺丁汉土话,那种憨厚质朴的英语,土得掉渣儿,和女王讲的皇室英语及知识分子讲的英国普通话大相径庭,简直就是外国话。劳伦斯对这种语言稔熟于心,玩于股掌,再现得传神。看来没来英国前我用中国北方农村土话翻译他们的话是做对了。这里和伦敦曼彻斯特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是英国的草根,真正的英国百姓在这里,他们不是狄更斯笔下的伦敦痞子,而是地地道道过日子的老实八脚的憨实底层人。这些人你打死他也不会穿150镑一件的皮衣。
城外的小镇街上,满街都是二手店,家具,家用电器,衣服,应有尽有,很多电器修理店本身就兼买卖,买进旧的,稍加修理,再廉价买出。这可方便了穷人们。有些很好的纯木家具,油亮油亮的,不过20-30镑一件,如衣橱,桃花心木的桌子,酒柜什么的。如果不是结婚置办新房,买些结实耐用的旧家具,还真的很上算,尤其是短期居住的大学生和刚定居还没经济实力的第三世界新移民,更是合算。
劳伦斯的《恋爱中的女人》中的一章,讲的就是诺丁汉的旧货市场,里面五花八门的旧家用物品,不时还能淘到古董呢。所以,逛旧货市场的不光是穷人,也有富人。小说中的中产者们热衷于逛旧货市场,甚至给恋人买的戒指都是从旧货市场上买的,古色古香,漂亮大方,有火蛋白石的,还有蓝宝石的。旧戒指照样讨得恋人欢心。因为新的首饰只有贵族和阔人才买得起。在国内闷头翻译了半天劳伦斯,对英国其实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真来一次,在劳伦斯描写过的地方实地看一看,走一走,才发现,这80-90年的英国“草根”世界其实一点没变,人们心态依旧,习性依然。我算是真正触摸到英国的草根了。谁让我的奖学金这么低,不得不一头扎进英国的草根地带生活?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种福分。我研究的是劳伦斯笔下的诺丁汉劳动人民,就该生活在他们中间。
无独有偶,那次去附近的古城林肯,发现满街都是旧货店,卖的都是年代很久的小摆设,十分漂亮。一镑钱就能买一个镀金的细磁法国挂盘,1镑半就能买到一个镶干花的纯栎木镜框。这些东西买新的要几十镑,买旧的,还有点古董的感觉呢。
至于旧书店,更是实惠,能淘到年代久远的书,还能再压价。我研究劳伦斯,纯属“个体户”,没有公费图书可依傍,只能自费买书。这次要趁机在英国买一批专业书带回国,只能指望旧书店。有些绝版的专业书,也只能到旧书店里碰运气。劳伦斯的全套小说各种版本我都有,唯独没买到他的戏剧集,据说已经绝版。这次终于在诺丁汉的旧书店里寻到,店家开价25镑,号称绝版,必须高价,结果让我12镑拿下了,捧着回家,像白捡的,那可是60年代出版的精装本,这本书出版时我还穿开裆裤呢,居然转来转去让我四十岁上买到了手,看着那书上泛黄的页码,我心中生出莫名的感动,觉得那就是我四十年光阴的流逝,它就该属于我。买下,然后不远万里带回中国去。说不定那个剧团要上演劳伦斯的戏剧,要我翻译几部呢。劳伦斯很有戏剧天分,根据他的剧本改编的电影《寡妇霍罗伊德》实在是一部写实与心理剧的杰作。他的《儿媳妇》更是独树一帜的英国矿工生活剧。这两部话剧都拍成了电影,其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泼辣鲜活底层百姓的戏剧对白,全英国的作家里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得出。从方言俚语的角度看劳伦斯对矿工生活的挖掘,其实读他的剧本比读他的小说更有直感和质感。其戏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完全是因为他的小说名气过大,折了他戏剧的“阳寿”。看来一个人不能太天才,才华不能横溢,结果居然是“自”相残杀,让自己的小说灭了自己的戏剧。恰似一个国王生了几个骁勇智慧的儿子,而王位只有一个,他们只能相互残杀才能有一个登基加冕,活活浪费了几个人才。
我还在旧书店淘到几部著名的劳伦斯传记和评论集,都是3镑左右拿下的。连最新版的权威评传《已婚男人》都让我8镑拿下了。这么便宜,生怕老板反悔,便迅速地蹿出书店逃之夭夭,像做了什么亏心事。
在这里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无意中竟了解了英国草根的日子,算是个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