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年的张力

(2005-12-31 15:01:43)
分类: 俺的随笔
童年的张力
    老保定的照片居然是德国人所拍,真讽刺。这是大慈阁向南的景色,有穿心楼和老城墙,全没了!多可惜。否则保定会和西安一样成为十分有魅力的古城。http://post.baidu.com/f?kz=117491344
                     
                     童年的张力
                        黑马
   那年夏天去香港报道“回归”,拍文化专题片时,逛遍了港岛主要书店书
肆,与一套在内地遍寻不得的故乡地方志不期而遇,着实教我自身向故乡
回归一回。
     在紧张地采访制作电视片的日日夜夜里,每得空闲,便翻看这套书,
借着书上的文字,神游那座永远走不出的小城,别有一番欣喜和酸楚在心
头。夜半时分,窗外依旧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却分明透过千里云月,
将那小城街景看个透彻,细细把玩于股掌之中。一阵街车轰鸣,提醒我这
是香港,可我却执拗地将两座城叠印起来。这弹丸孤岛,似乎同我生长于
斯的古城面积一般大小。两城叠印,我家那条古老的胡同应该在香港的中
环某个山腰上了厖
    可能那个时刻作如此无端畅想的只有我这个痴迷的人。我实在感谢这
套书,他给了我这样绝好的契机温习童年的经验,在这个背景上虚构我小
说中的人物和故事。
    我实在无法摆脱那股强大的童年张力。似乎我命中注定就是要以这座
古城的轮廓来限定笔下故事虚构的框架,即便故事中的人物走到了天涯海
角,他/她们仍不能摆脱故乡的影响:意识层面上与主流社会和国际社会的
认同,都无法抹去心象图上故乡的叠影;无论怎样流畅地使用主流社会的
语言和外语,他们在最具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上,最先冲上舌尖的仍是他
们的“母语”──只不过这种冲动仅仅在千分之一秒内便被训练有素地扼
杀了,代之以最为标准的圈子语言或国际惯例语言。但他们的潜意识却永
远不会背叛自己,永远在用儿时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思维,甚至嗅觉,亦然。
这一切似乎以强烈的通感形式氤氲起一团浓郁的气场,萦纡缭绕,挥之不
去。
     人借以思维的意象和语言是那样依赖于童年的经验,这是只有在写起
小说后才意识到的事,而且是在狠狠地甩掉了故乡的阴影和故乡的语言并
将自己无情地同化于外乡之后。
    这是因为小说是生命的叙述。当一个人精神与肉体的成型期在一个特
定地域完成后再浪迹他乡,他乡的生活便不可救药地成为故乡生命的必然
延续,故乡的底色永远顽强地凸现着,成为他观照人生的本能坐标。做小
说,似乎更甚。而童年张力在某些人的生命中几乎形成了“固结”(fixation),
那么,他乡的生命历程便成为他反刍童年经验的升华过程。                                 
     这些──故乡的视点和对故乡经验的反观,均是强烈的生命活动,
注定一个人永远在对自己解释童年的经验,一遍遍重温童年的感触,以此
寻到自己生命形态的雏形,把握自己行为的最初动机,在这一主旋律上分
析出一切变奏的基调,从而有机地认识自我。
    作为“固结”于那个地域之灵上的文学寄生虫,他怎能逃出对故乡的
意象和语言的乞灵?
    这样的人是可怜的,但亦是无比充实的。他活在旧时的丰富记忆中,
又以外部文化作为味精来咀嚼、反刍记忆的食粮,品味有限生命的无穷滋
味。
    于是,那座曾经凋败无颜、蒿草满面的几百年城隍庙成为我心中可与
故宫媲美的最温暖记忆。当它被当成“四旧”彻底夷为平地,把我们一代
代人用手抚得油亮的小石狮子无情地一夜之间肢解砸烂后,儿时失去玩物
的痛楚终于在三十年后的香港刺痛了良心的神经。那种怀念决不是简单的
怀旧二字能解释的世俗关切,他成为某种文化失落的压痛点。那地方志仍
然无情地描述着城隍庙的一砖一瓦,唤醒着我在庙里避雨时周身的寒气和
雨帘中小城老房子流水的屋檐和胡同中打着油纸伞奔生活的人们的剪影。
作为这个城市标志的一个文化景点在人们欢快的野蛮中魂飞魄散了。接下
来,那全国独一无二的总督府大旗杆也轰然倒地;那仅存的一段破败城墙
在苟延残喘;那些苍凉美丽的古街巷在摧枯拉朽地让位于千篇一律的红砖
楼房,那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厖一个有着“固结”的人甚至对北京城墙的解
体毫无感怀,却从故乡小庙小墙的毁灭中体验着文化的衰败与世事的沧
桑,因为那才是他血肉的关切所在,因为那石狮子上有他的体温,寄托过
他许多美丽的幻想。
    当你没有力量,也没有宏大的胸襟去拥抱世界,就去拥抱童年,反刍
那种在别人看来是浅斟低唱的小小世界的失落吧,或许当你真正有机地体
会了自己“固结”于斯的世界以后,你也就对这个现象的大千红尘有了真
正的觉悟。谁知道呢?此时此刻,我耳畔再次回荡起John Donne的诗句:
谁也不是自立的孤岛/人人都是整体的一份/任何人的死都教我失落/因为我
是人类之一/那就别问丧钟为谁而鸣/钟正为你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必要的虚伪
后一篇:俺的苦出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