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2010年9月23日
我们坚信科学,但也应该包容其他关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每一种认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一整套看待世界的方式。通灵,就是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有其鲜明的特征。我们去包容,是因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的一些人存在,他们关于世界的解读比其他人更为深刻,更有其自己的逻辑。虽说这种逻辑可能局限于个人化的解读,但毕竟它是一种声音,一种超越时空与时间纵轴的深度对话。
英国神秘学作家、作曲家、诗人西里尔·斯科特整理出版了一个无名小男孩的日记,名曰《看见真相的男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所谓真相,不过是孩子眼中的一些生活趣事,但因为这个小男孩特殊的本领——与灵魂对话,这本书的意义超出了一般日记体文学作品的范畴,有了浓重的宗教学和神秘学色彩。书中所言皆是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明明白白的做人道理。不得不承认,在周围无比喧嚣纷乱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在少数人的心目中。《看见真相的男孩》用简短的日记形式讨论关于灵修的浅层话题。但它不是一串串的宗教学和神秘学名词,大多数内容只是一个小孩子对他周围世界的满心好奇和无限问号。他的问题比周围人们发出的问号更深,更尖锐,他的母亲常常因为他“愚蠢”的问题而懊恼,不知所措。
心理学把这种游离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第六感归结为一种潜意识的漂浮物。更多人却用“特异功能”几个字敷衍了事,从未想过这样完全脱离和超越物质的潜意识是否会更纯粹,更深刻,更加赤裸裸。在“个性化”的标签下小男孩的神秘经历被认为是私人体验。读它,你会发现它却有一定的普遍性。书中言,科学只研究物质的形式的变迁过程,而灵魂的变迁过程是灵修学的必经之路。小男孩虽然能够看清楚两个世界里的真相,但他依然是个孩子,对很多哲学意味深长的,冗长的句子无法理解,写下几句感受寥寥收尾。这本书并非哗众取宠之物,是文艺化的,通俗化的,是让你和真相无限接近的灵修学读物。
和很多人认为小孩子的第六感觉最为准确一样,《看见真相的男孩》中的日记主人因为他的年纪,他写下的东西也渐渐远离了杜撰,因年代久远远离了红红火火的利益游戏,给人以清新的面孔和全新的理念。而这种理念的延伸和扩张是尤为重要,且必要的。过去,在我们的读物中几乎读不到这种看似一个小孩子随口说出的“童言”。过去的童言,更多带着杜撰的痕迹,而此书的童言因为它的成熟反而显得可爱。童言无忌,因为无忌,才更深刻。
科学抑或灵修学,都承认世界之大,都承认无限大的世界伴随着无限大的可能。暂且不讨论此书的哲学意义,只当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来阅读,孩子的天真烂漫亦跃然纸上,不时博得你一笑。有的笑,只配停留在表层。如果你细细品味书中小孩子让你笑过的每一个小细节就会发现,或高或低的笑点都包含着小小的启发,微笑延伸的路,神秘且不冷漠。
我们习惯了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却常常苦恼没有一条路能带我们去自己的背面看一看,潜心阅读自己遥远的心灵。《看见真相的男孩》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就读得懂的小孩子日记。它在叙述真相,请注意,不是那种停留在物质表面的浮浅真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