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垃圾分类 观念先行

(2010-04-14 20:33:02)
标签:

杂谈

汉语中的“垃圾”一词,有点贬义色彩。多半因为这个缘故,不少人从小对“垃圾”便缺乏好感。尽管人们知道垃圾并非废物,其中也有许多可以回收的物品,但真正将垃圾当作资源对待的居民并不多。即便是大都市的居民,也缺乏足够的垃圾分类意识,垃圾——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统统一扔了之。即便有的垃圾箱标明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能真正对号入座的又有多少?


这次,北京市决定在600个居民小区同时实行垃圾分类,规模可观,至于效果如何,现在还不好断言。


垃圾分类的试点早已有之,之所以效果欠佳,与试点小区居民缺乏普遍的垃圾分类意识有关。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可以统一定制,可以一夜之间被安置到数百个小区。而“软件设置”——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观念,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生活中的许多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改变多年养成的习惯,委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垃圾回收为例,这需要环卫部门和试点小区的居民同步进行,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箱要有,这600个小区每个居民家里也要有相应的分类设施。如果环卫部门不能事先想到这一点,垃圾分类则可能出师不利。而居民家里的垃圾分类设施是关系到一个城市垃圾分类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超市出售的垃圾篓能制作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类别,在北京市的多数超市里先行出售,或者由小区的物业公司免费赠送给每个家庭。只有家里摆放了标明垃圾类别的篓子,每个家庭成员在扔垃圾时才可能先行分类,出门时不用再费事,只要按照垃圾类别的袋子投放到合适的垃圾箱里即可。假如只是居民楼下面的垃圾箱分了类,而居民家里的垃圾篓、垃圾袋没有分类,又怎么指望匆匆出行的居民在垃圾分类箱前细心分类?事实上,这已经为时晚矣!


观念不是空洞的东西,必须有可视可感的东西做引导,才可以加深记忆。这类“记忆”的强化,就在于反复的提示。就垃圾分类观念的培养而言,从家用垃圾篓的设计和垃圾袋的印制,从颜色和字体上和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箱相匹配,从颜色上给居民以熟悉的感觉,他们随手扔垃圾时才能够有所警觉,不至于又忘记了。


推行一种社会工程,塑造城市居民的新的社会习惯,需要在观念传播上费点心思,从小事入手,以达到规范居民行为之目的。垃圾分类,在观念传播方面不妨如此一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