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生的启明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教师如此,教育机构更应如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并不清晰,甚至连大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也没真正弄清楚,这艘“教育航船”的航线在迷雾之中远行,其忽左忽右、忽进忽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认为,更多的高校应“根据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来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谈到“按需办学”的思想是否太过“功利主义”,他认为,“不问知识的功用,只为好奇追求知识”是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的办学取向,和大众化阶段大学的办学取向渐行渐远,已经不完全适用了。(中国新闻网4月1日)
否定精英教育,倡导按需办学,顾校长的这个论调并不新奇。其实,用不着顾校长呼吁,目前我们的大学早已在实践按需办学的理念了。断言“精英教育”基本过时,鼓噪实用主义的教育模式,如果出自社会人士之口,反倒没有危险。出自大学校长之嘴,性质就变了。大学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绝非今天才有的事情。事实上,大学自他问世的那天起,就无法回避这样的艰难选择。为什么传统的大学选择了精英教育,而不是简单地迎合社会需求,很是耐人寻味。不是说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社会不需要实用性的人才,不是不对大学寄予厚望,而是大学的教育家们采取了迂回办学的方针。精英教育何尝不是为社会输送人才,而且输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相比之下,按需办学,我更愿意将之称作“应职教育”,跟着社会需求的屁股后面当跟班的随从,那样的大学教育,乖则乖亦,怎奈失去了大学的独立精神,也害了学生——为了眼下的那份职业,学了点应职的机能,就业的问题解决了不假,却未必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按需办学的后遗症在于,社会需求一旦发生了变化,如果大学毕业生没有基本的应变能力,他们中途下岗失业,还得继续学习。假如二次求学的机构还是奉行按需办学方针施教,社会需求再次抛弃了他们所学的知识,这些毕业生的人生不是充满了变数吗?
大学教育不能太功利,为完成就业率而失去教育的真谛。那样的大学,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学,其骨子里就是职业培训学校。如果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我们的社会也就没有了可以预期的未来。道理很浅显,功利的教育必然是讨巧的、盲从的教育。看看现在大学里五花八门的那些时髦专业吧,象征性的几门点缀性质的课程,就把学生包装成了一个个所谓的“人才模特”,可惜这些年轻的“模特”们花哨有余,功底太浅。这究竟该怪谁?责怪社会需求还是责怪大学教育?大学不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不能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和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生就没法以不变应万变。最终,他们终生沦为社会需要的奴隶,大学岂不是名副其实的市场奴隶学校吗?
按需办学,注定大学不得不被动办学,而这正是大学教育的敌人。我很欣赏福楼拜的一句话:“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巅上会合。”大学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不论什么专业,可以在入学时分手,但到了社会上必然会合。短时的直接需求我们无法预测,长期的不变的需求才是教育的目标。诚如网友所言:“精英教育不是过时了,而是根本就没有培养出精英。”“我们国家的教育沦落到现在的低水平,
就是因为缺少了精英教育, 就是因为炒大锅饭,碗碗都是一个味道,而且碗碗都没有特色。”
按需办学,是政绩办学。大学不是市场的婢女,也不是政绩的调色板,可以拿来任意涂鸦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大学将普世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为单纯的就业而开设课程!
http://www.art1.swust.edu.cn:1188/baokan/2010-4-1/XiKePingLun_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