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瑞安一本地论坛上有网友发帖称新纪元学校为庆祝建校10周年,要求学生家长署名捐款,每人最少100元。某班级一开始共捐了9千被批评太少最后总共凑了2万元。校方对此称是家长委员会主动要求的,但对于该委员会是如何产生、为何热衷捐款校长拒绝回答。(《都市快报》9月17日报道)
时下,一些学校热衷于定期举办校庆活动。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钱财的多少。校庆耗资不少,主办方之所以乐此不疲,就在于受邀请者不是两袖清风前往祝贺的,需要按照规矩交纳礼金。假若前往参加校庆者全都白吃白喝,校庆的热度恐怕早该降了温。可见,校庆被异化成了变相的募捐活动。募捐并非不可,教育属于公益事业,需要来自社会的慈善捐助。但是,捐助的前提是捐助者发自内心愿意出这笔钱。如果捐助者出钱时心不甘情不愿,募捐也就不是募捐,而变成了“打劫”——软刀子的打劫。而软刀子打劫式的募捐,实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艺术”。这样的行为艺术,何止一个新纪元学校?新纪元的亮点不过是要求署名捐款,这样便于学校和学生“秋后算账”,哪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抠门,孩子可能有苦果子吃。家长为了孩子以后在学校不受老师的歧视,“大方”地多出点血便不是多余了。
募捐变成“行为艺术”,问题出在募捐的界限被模糊了。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募捐是凑集资金的一种方式,资金的凑集有自己特定的伦理原则,这就是自愿原则。自愿的真谛在于合作,合作是自然的彼此相助,违背了任何一方的个人意志,合作便不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合作被添加了强制性的元素。强制性的合作并非绝对不行,制度就是强制性的合作。问题在于,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顶风去做,既有强制的成分,还要装着合法的样子,这种合作便需要讲究一点“艺术手段”了。国家明令禁止中小学收取赞助费,这个规定至今仍处于尴尬之中。学校不收赞助费,但家长自愿捐款总该可以吧?从北京到地方,多少个城市的中小学在假借自愿捐助的名义强迫家长交钱,只要问问那些新生和他们的家长就知道了。没有收据,有的还要声明是“自愿捐助”。这些手段早已被普及多年。新纪元学校要求署名捐款,不过是在捐助金额上搞竞赛,不达到校方满意的额度,“捐助合作”工作就不能结束。诚如有网友所说:“署名捐款的意义就在于捐的多少有比较性。”
募捐的性质是化缘,既然是化缘,化得来就化,化不来说明没缘。现在的一些教育募捐活动,将学生当作人质,学校的化缘变成了要挟式的化缘,“家长们‘被’署名,‘被’主动提出捐款”,一个“被”和“主动”,包含了多少艺术的手段。可叹的是,募捐越是艺术,募捐行为也就越是无耻,教育的纯洁也就越被扭曲。
堂堂正正办教育,“行为艺术”的雕虫小技,还是远离教育这方圣土吧!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917/01/5JCH80KK00011229.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9-17/XiKePingLun-DangBoJuanBianChengLe-HangWeiYiShu.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