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余氏式援助”
(2009-09-02 14:12:49)
汶川大地震过去了足足一年零三个多月后,鼓噪了也差不多这么长时间的余秋雨捐款承诺,在舆论的监督下总算兑现了。近日,余秋雨“捐款门”又有新进展,余秋雨连续发表文章介绍其捐助的图书馆,称总花费超过50万。网友质疑为何不公布捐赠收据;此外,仅仅捐了书,没建图书馆,为何要以他的名字命名。余秋雨称灾后重建不应只是物质重建,同时还应有精神、心灵和文化的援建。(《新快报》9月1日报道)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支援受灾地区的形式很多,秋雨先生所谓的“精神援建”和“心灵援建”,恕我孤陋寡闻,真的还是头一遭听说。灾难破坏的不止是有形的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还是精神方面的损伤。最新的消息表明,医学界发现汶川地震幸存者的脑功能发生变化,证明了精神伤害的真实性。在我看来,“精神援建”应该是心理医生的职责。事实上,地震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学专家深入地震重灾区,在当地帮助灾民进行心理疗治数月之久,没见这些心理学的专家使用“精神援建”、“心灵援建”的说法。是心理学专家们谦虚,不知道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性质,还是心理抚慰不属于援建的范畴?
汉语中的“援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指的是物质层面的支持。而心理、精神、文化方面的支持,属于更高境界的活动,其工作不是“援建”而是精神帮助。援建是工程性质的,和个人捐赠不同,具有某种功利的色彩;心理抚慰无形,功利色彩不敢说全无但比较淡薄。所以,精神方面的帮助应该和名利脱钩,以超然的姿态施善,不求回报。反观秋雨先生的捐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援建,因为人家建好了图书馆,你不过是捐赠了图书和一些办公用品,这当然是莫大的善事,只是用“援建”二字帽子太大了。再者说,秋雨先生的捐赠也不是公益的,广告的性质更为明显,因为余先生的捐赠有附加条件,这就是图书馆在冠名时必须加个前缀:“秋雨”。
“秋雨图书馆”的名字,本身便是捐赠者的对捐赠行为的一种回报。如果这种回报不是受助者主动赐予的,而是捐赠者主动索取的,这样,捐赠本身已经变成了交易,一种为捐赠者做广告宣传的行为艺术。如此“行为艺术”毕竟对灾区学校有益,对社会也无害,公众同样持肯定态度。遗憾的是,秋雨先生将个人的功利性行善获得拔高到道德的天堂,引起公众的质疑也就不奇怪了。并且,秋雨先生疏忽了一个细节:道德行为最忌撒谎和欺骗,您高调宣称捐赠50万元的东西,花费真的也是这个数字吗?“取市场最高价总合计:约27万元.取行价不会超过10W,不要再跟我们说你的图书都是上百元/册.小学生的图书可不比本科生图书。”
高调行善,给善行附加条件,善被异化成了交易的砝码。闹得沸沸扬扬的余秋雨捐款门,应该让秋雨先生醒悟一下:民众并不弱智。“精神援建”,建议改成“有偿援助”;“心灵援建”,用“功利援助”更合适;“文化援建”,用“知识援助”更准确。还“余氏式援助”一个真实的面目,更符合科学精神,否则,等于辱没了精神和心灵、文化的名声。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901/04/5I3LO4J700011229.html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9-1/XiKePingLun-CuKan-TuJingShiHuanChu.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