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读时代”需要正读

(2009-09-03 14:11:24)
标签:

杂谈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中新网9月1日电)


    “汉字整形”征求意见阶段,舆论反对声一片,媒体转用教育部专家的话称,67%的公众持支持态度。当时,没见教育部出来辟谣。征求意见日期截止了,现在教育部没否认报道失实,用了“误读”一词。稍微留意一下时下的新闻,不难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不少负面新闻,这边刚报道某个事件,翌日便有部门称是“假新闻”,奇怪的是很少见被诬陷的部门追究媒体的责任;一些反响强烈的新闻,当事者没有否认是假新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误读”来辩解。在百度上键入“误读”检索,相关网页高大258万个!且多是因新闻报道不当而形成的“误读”。究竟是记者的理解力太差,听不到专家的弦外之音导致了误读,还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或职能部门自己失误造成了报道的错误,迄今没有人去较真。“误读”太多,多到可以用“误读时代”这个词组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替后代担忧:当后人了解我们今天这段历史时,新闻报道上前后说法不同的现象多了,岂不是难为了我们的后代?为免去后代子孙的烦恼,有对“误读时代”进行正读必要。


    假定“误读时代”客观存在,确实是公众和媒体误读了许多事情,职能部门成了“误读时代”的受害者,那么,应该知道政府部门为什么经常被误读?“误读”的前提是被认知的东西必须有可以欺骗公众眼睛的“真实”外表,只是阅读者的悟性比较有限,没法从现象中看到本质,才导致了误读。如果这个假设站得住脚,首先应追求记者和媒体的责任。不能从现象看到本质,是不称职的记者;连数字都记不清的记者,岂不是世上的职业造谣人了吗?我所疑问的是,现在的记者有录音笔,专家和官员的普通话即便不好也不至于说火星语言,怀疑记者记录有错,这种可能性虽有,但概率不会太高吧。以教育部专家所说的“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这么简单的话,记录这个数字本身出差错的可能性不大。教育部官员用“误读”,显然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说辞。不是你记录不准确,也不是我说错了,是记者和公众“误读”了我们。至于误读了什么,我迄今还是一头雾水。


    其实,“误读时代”的存在,更多是真相弥足珍贵的写照。一些部门,有折腾、倒腾的习惯和勇气,却没有承认错误的求真精神。究其原因,在折腾任何事情之前,已经抱定决心把折腾倒腾成铁案,不给舆论以否认的可能。不屑于认错,也不肯改错,部门的“面子”和个人的脸皮大于民意,大于真相,凡是不合我意见的要么是你们误读了我,要么是你们在造谣。如此一来,真相成了一团和好的泥巴,横竖怎么捏都是他们的理。在一个“被”字句时代里,公众惟一的胜利便是让折腾者“被”怎么了一次。


    “误读时代”是过失不愿意担责的必然结果。对公众和历史来说,我们只需要真相,需要少些无谓的折腾和披着科学外衣的愚昧行为。如果有人不甘心无所事事,“误读”也就不是我们的错了。

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090901/003290.htm

http://art.swust.edu.cn:1188/baokan/2009-9-2/XiKePingLun-WuDouShiDai-NuoYaoZhengDou.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